這些看似矛盾的做法后面,善意和誠心難尋,倒是政治操作的套路若隱若現(xiàn)。因為壓力擺在那里。如果按照深綠要求,大張旗鼓走“臺灣主權獨立”的路,必然會與大陸產(chǎn)生臺灣無法承受后果的碰撞;如果修改民進黨原有政治主張和堅持,更會受到“臺獨”基本教義派的反撲。進退兩難之際,蔡英文的“帝王心術”模式開始登錄上線,面對對岸壓力和深綠反彈兩股力量拉扯,各打五十大板,同時也各自退讓半步,“斗而不破”,誰也不真得罪,維系一個走中間道路的均勢局面和騙人假象。問題是,這種走鋼絲能堅持多久?面對有時桀驁不馴的黨內(nèi)同志,如何約束他們的激進主張并擺脫“選舉掛帥”的思維慣性?在兩股力量的角力中,民進黨的“歷史包袱”蔡英文要不要背起來并像西西弗斯那樣推動下去?
蔡英文對“去中國化”不遺余力的表現(xiàn),遠遠不能讓大陸放心。其實剖析“兩岸一中”和“九二共識”的概念語言,形象化來講無外乎兩條,一條是“兩岸不是國與國關系”,另一條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這可視為蔡英文“未完成的答卷”后半部分的另一種及格答案。如果說綠營已經(jīng)把“九二共識”和“兩岸一中”污名化,蔡英文在臺面上要點頭承認有操作難度,那她完全可以遺形取神、另辟蹊徑,找到一個繞開島內(nèi)障礙同時讓大陸接受的兩岸論述。關鍵無他,就是心誠與否。(王大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