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屆蘭亭國際院士論壇大會于11月21日采用實體、線上會議模式召開。近百位國外知名院士通過線上會議模式,分別在國外設立的6個分會場參會;100多名大陸藉院士、企業(yè)家在浙江紹興實體主會場參會。
論壇圍繞“匯聚全球智慧、開創(chuàng)美好未來”主題,以全球抗疫、病毒防治、生命健康為核心內容,聚焦智能醫(yī)療、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制造、科技金融、科技扶貧等議題。除嘉賓主題演講、高峰論壇等會場科技創(chuàng)新交流活動外,還舉行了一系列包括國際院士館籌建、一帶一路聯合體、楊林江院士工作站落戶柯橋等簽約儀式,以深化中外院士交流合作,共享大陸發(fā)展機遇。
據論壇負責人楊林江介紹,“組委會與三個國家簽訂了中國科學城開發(fā)協議,并將以此結合各國實際,增強探索科技合作模式。”組委會還與多個省份的貧困縣進行了對接,運用科技創(chuàng)新、成果轉化、要素對接,由院士引領、因地制宜進行科技幫,助力精準扶貧。
無獨有偶,涉及太平洋兩岸的“臺美經濟繁榮伙伴對話”也在20日登場。據臺灣《聯合報》報道,盡管雙方在開幕式中簽署了一紙效期五年的備忘錄(MOU),以“綁約”美國拜登政府未來的對臺政策。但首屆“臺美經濟繁榮伙伴對話”舉行的同一天,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試圖翻轉大選結果卻接連碰壁,“這為臺美對話增添不少首屆成終屆的懸念”,且“未來的美中關系發(fā)展,勢必將影響此對話機制落實的程度”。
兩個會議動機相似,均為繁榮經濟;主題相似,同為謀劃未來發(fā)展;內容相似,都是打造交流合作平臺;即便是形式也相同,均采用實體、線上會議。但論層級與效果,兩者卻天壤之別:前者為民間,后者為“官方”;前者起而論道,成果立竿見影;后者僅是坐而論道,不知何年能見牛肉。對此,有臺灣學者認為,“現在大陸上下齊心忙未來,臺灣上下卻在茫出路”。
蘭亭首屆國際院士論壇僅是大陸眾多城市舉辦的科技交流活動之一,縱觀近日大陸城市舉辦的2020重慶英才大會、2020 深圳國際生物醫(yī)藥創(chuàng)新發(fā)展大會、第五屆云南國際人才交流會等等,搭平臺,聚英才,共享發(fā)展機遇儼然成為大陸各地的主旋律。相較于臺美間坐而論道的“臺美經濟繁榮伙伴對話”,一邊英才“搶灘登陸”,折射出大陸面臨的千載難逢發(fā)展機遇;另一邊廂“官員”遠隔重洋,乞求美國幫助。兩岸間的如此反差,反映出了什么問題?
對此,研究臺灣輿情的章柏康認為,問題出在臺灣方面對國際大勢的三大誤判上。近幾年,臺灣當局好不容易逮到特朗普執(zhí)政,美中關系遍地烽火的“好”機會,除了積極配合特朗普對華圍堵政策外,還以亞洲版“小北約成員”自居,實行政策上“聯美抗中”;經濟上,切割兩岸;軍事上,以武拒統(tǒng)。然而人算不如天算,隨著美國大選特朗普的落選,一切前功盡棄,希望化作泡影,從而不知所措。
誤判之一,乘特朗普“遏制中國”之時,得意忘形地依賴美國“印太戰(zhàn)略”,企圖構建起對內激發(fā)民粹主義以“抗中拒統(tǒng)”,對外挾洋自重“以武求獨”為精神支柱的“豪豬戰(zhàn)略”?,F今卻隨著大陸“武統(tǒng)”聲浪的高漲,硬生生地把自己推到兩岸軍事沖突的危境之中。在戰(zhàn)爭陰霾籠罩下,導致臺灣當局對未來“臺獨”目標與臺灣人民對戰(zhàn)爭擔憂的迷茫境地。
誤判之二,認為中美矛盾不可調和,“修昔底德陷阱”不可避免,且認定大陸必定成為中美之爭的輸家。因此就想以“一邊倒”親美政策,拉虎皮扯大旗為實質“臺獨”壯膽。然而大陸的實力與韌性,以及疫后經濟復蘇與美國大選的結果,均出乎其預料,導致未來政策立場取向的迷茫。
誤判之三,認定強化臺美“反中”合流、切割兩岸聯系能在政治上維持民進黨長期執(zhí)政的政治格局,經濟上重塑昔日亞太“四小龍”的輝煌,乃至寧可自毀民主鎮(zhèn)壓統(tǒng)派,吃“萊豬”肉求美國簽約,脫了褲子也要搞軍購。不曾想“萊豬”風波引發(fā)臺灣民眾對親美政策質疑,《區(qū)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簽署震驚臺灣工商界,嚴重沖擊了民進黨執(zhí)政的基礎,導致其施政秩序、重點迷失,陷入經濟、軍事與社會穩(wěn)定誰優(yōu)先的選擇困境。
邇安遠至,近悅遠來。不論經濟或是科技領域,大陸政局穩(wěn)定、經濟快速發(fā)展的真實現狀,在國外惡意媒體“中國威脅論”的炒作下,確實導致了西方一些國家的不安,不但無法接受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事實,反將自身的偏見強加在中國身上,將失誤甩鍋給中國,也因此在國際上掀起了一股“反中防中”的小逆流。而臺灣當局及其政客誤判逆流為潮流,隨之起舞,一同政治操弄這股“反中”勢力,把臺灣未來押注于彩虹般的“印太戰(zhàn)略”,寄托于美國打敗大陸、“中國崩潰”的黃粱美夢之中,這意味著以臺灣當局為代表的臺灣政客對國際趨勢的判斷已嚴重背離國際政治經濟社會現實,顯然缺乏對宏觀戰(zhàn)略的前瞻能力。
君如舟,民如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經濟是人民生活的基礎與恐懼的來源,面對兩岸的忙與茫,值得反思的是,臺灣人民除了茫然之余,是被動面對困境、還是勇敢站出來改變困境?
22日下午凱達格蘭大道上的游行,似乎已然給出了答案。
(作者 浙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