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蘭州10月17日電 (記者 丁思)初次踏訪在千年古絲路上,臺灣大學生李冠甫的手機就沒有停歇過,一路走,一路拍。“很幸運參加了這次研習營,讓我對絲綢之路有了更深刻的體會,我會將所見所聞制作成為Vlog,推介給更多喜歡敦煌的朋友。”他說。
10月12日至17日,為期6天的第四屆臺灣大學生敦煌文化研習營參訪團走進蘭州、敦煌,來自廈門大學、集美大學、華僑大學的25名臺灣大學生探秘古絲路千年文化的魅力。

臺灣大學生在敦煌“莫高學堂”體驗?zāi)嗯弋嬍肿髡n程,學習壁畫臨摹,試圖通過自己的理解呈現(xiàn)心中的“莫高窟”?!《∷?攝
臨摹壁畫,尋覓心中的“莫高”
參訪團一行探訪了莫高窟,聽取了由敦煌研究院專家開授的專題講座《敦煌文化》,觀看大型情景劇《又見敦煌》,并在“莫高學堂”體驗?zāi)嗯弋嬍肿髡n程,“穿越”至古代學習壁畫臨摹。
調(diào)色、勾描、涂色……課堂上,臺灣大學生們盤腿而坐,靜下心來試圖通過自己的理解呈現(xiàn)心中的“莫高窟”,讀懂古代工匠的舍與得。
在20歲李冠甫的眼中,莫高窟是“耀眼的黃色和饒有生命力的綠色”。當日,他拿到的是一幅反彈琵琶的壁畫圖,完成涂色描線后,他還創(chuàng)意地將壁畫背景涂畫成帶有黃色、紅色的曲線和原點的主色調(diào)。

臺灣大學生來到西北師范大學敦煌學院,學習和領(lǐng)悟敦煌舞的精髓?!《∷?攝
他接受記者采訪說,“探訪莫高窟內(nèi)壁畫時,我發(fā)現(xiàn)古人很喜歡在背景上畫一些圖案和花紋,在代表沙漠的土黃色基礎(chǔ)上,我增加了綠色,莫高窟猶如是沙漠中的綠洲一般,擁有著無線生機。”
就讀于廈門大學外文學院西班牙語專業(yè)的他說,所拍視頻將角逐校園短視頻大賽,并將用多種語言方式向同學朋友傳遞絲綢之路千年文化。
千年如一瞬,掠影留夢中。敦煌,對廈門大學外文學院英語專業(yè)的紀雅方而言,是寓意“責任和守護”的莫高精神。
已在大陸學習四年的她,對中國歷史文化很感興趣。她說,“從宏觀角度來說,千年絲路猶如一瞬間。在不適合人類生存、適合文物保存的敦煌,敦煌守護者猶如‘苦行僧’般堅守著,每一代敦煌人履行所肩負的責任,用自己的角色來實踐、保護、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
“此行訪絲路,已在我心里深埋下了一顆種子,有機會讓它們發(fā)芽的。”她說。

臺灣大學生來到西北師范大學敦煌學院,學習和領(lǐng)悟敦煌舞的精髓。 西北師范大學敦煌學院供圖
學敦煌舞,兩岸青年切磋交流
期間,臺灣大學生一行還來到西北師范大學敦煌學院,在“小老師”的幫助下,兩岸學生一對一交流,學習和領(lǐng)悟敦煌舞的精髓。
敦煌舞,堪稱“行走的敦煌壁畫”,是古代絲綢之路上中原文明與西域文明交融薈萃的結(jié)晶。
眼目低垂、扭腰送胯、足尖勾翹……19歲的臺灣大學生周家彤學習舞蹈已有15年,2019年成為華僑大學音樂舞蹈學院舞蹈學專業(yè)的一名學生,對敦煌舞十分“憧憬”?,F(xiàn)場學習中,她跟著老師從手勢到體態(tài),不停地調(diào)整。
她說,在臺灣學習舞蹈時,敦煌舞通常會是演出開場的第一支舞,“演出敦煌舞,要求舞者心靜如水,讓內(nèi)心安定下來,以此傳遞給觀眾,讓觀眾也進入到舞蹈的氛圍。一名優(yōu)秀舞者,不僅需要有熱情和技巧,更需要從內(nèi)心散發(fā)出來的堅定。敦煌舞的靈動感和這份沉淀,都值得我學習。”
20世紀90年代,敦煌舞教學創(chuàng)始人、甘肅省舞協(xié)名譽主席高金榮將敦煌舞帶到了臺灣,自此兩岸敦煌舞藝術(shù)交流不斷。
西北師范大學敦煌學院舞蹈系主任蘇瑞璇說,臺灣舞者很是喜愛敦煌文化,有舞者專程來大陸學習敦煌舞;臺灣現(xiàn)代舞的自由和即興創(chuàng)作是大陸舞者所匱乏的,希望兩岸青年舞者能夠多交流溝通,相互學習,共同創(chuàng)新。
目前,西北師范大學與臺灣清華大學、中國文化大學、東吳大學、臺灣師范大學、彰化師范大學等15所臺灣地區(qū)高校建立姊妹校關(guān)系,每年對臺雙向交流交流人數(shù)在150人左右。
西北師范大學副校長董晨鐘說,通過本次敦煌文化研習營,希望臺灣學子能夠切身體會廣博厚重的敦煌文化和風格獨特的西北風土人情。也希望兩岸青年學生在國學經(jīng)典、環(huán)境保護、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等內(nèi)容開展主題學術(shù)交流,與大陸青年大學生成為好伙伴,共同實現(xiàn)人生理想。

臺灣大學生來到鳴沙山月牙泉景區(qū),體驗騎駱駝。 丁思 攝
走訪絲路,情牽于此下次再見
來到敦煌,騎駱駝、滑沙、參觀月牙泉等是首選“網(wǎng)紅打卡點”,來自集美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臺灣學生張家蓁也不例外。她將騎駱駝的照片發(fā)給媽媽看,“沒想到,媽媽30年前也來過敦煌,我想,有機會我還會再來敦煌的。”
得知張家蓁赴“敦煌之約”,老師將她的畢業(yè)論文選題方向定為“敦煌文化”,并連連告訴她,“敦煌好啊敦煌好啊”。
張家蓁說,對中國歷史文化感興趣的她,論文暫定的研究方向是敦煌石窟文化及其演變,此行對絲綢之路文化有了更加具象化的認識。
不僅是文化,讓臺灣大學生辛湘琪情牽于此的還有“質(zhì)樸的敦煌人”。“牽駱駝的叔叔耐心給我們講解當?shù)匚幕瑤臀覀兛醋o行李。”作為華僑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學生,她將通過多種媒介平臺來講述敦煌的人與事。
本次研習營參訪團團長、集美大學學生處老師王梁榮說,通過研習、感知、體驗、交流,兩地學子共同發(fā)掘敦煌文化之美,也希望兩岸學子能運用自己的方式,去訴說千年敦煌,去不斷傳承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
近年來,隴臺兩地學生交流日趨活躍,甘肅相繼舉辦了臺灣大學生敦煌文化研習營、中華兒女文史體驗營、臺灣大學生絲路文化體驗營、海峽兩岸學子牽手絲路行等系列交流活動,在海峽兩岸產(chǎn)生了熱烈反響。
甘肅省臺辦主任孫志中說,作為隴臺青年交流的品牌項目,臺灣大學生敦煌文化研習營通過多個維度向臺灣學生展示了敦煌文化、絲綢之路的魅力。今后,還將進一步擴大隴臺各領(lǐng)域青年交流,邀請更多臺灣各界青年特別是青年教師和學生來甘參訪交流,實地感受絲綢之路的獨特魅力和“一帶一路”建設(shè)的發(fā)展遠景。(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