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當局前領導人李登輝30號在臺北病亡。民進黨當局以及島內的“臺獨”勢力,不斷鼓吹其“臺獨”的“功績”,甚至還對李登輝搞分裂的行徑給予所謂的歷史定位。李登輝對兩岸關系發(fā)展造成了怎樣的破壞?李登輝的病亡在島內有什么影響?
對此,臺北中時電子報社長賴岳謙對話社科院臺研所教授謝楠,就相關話題展開討論。
賴岳謙
在李登輝時代開始激化兩岸之間的矛盾。李登輝鼓吹“臺獨”,雖然他一直說自己不是“臺獨”教父,不是“臺獨”的推動者,但是大家都知道,他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從修改課綱開始,強化本土意識,開始強調所謂的“臺灣人不是中國人”的概念。兩岸之間最惡劣的做法,就是李登輝撕裂了臺灣的民眾跟大陸民眾同屬于中國人的身份認同。
謝楠
李登輝對于兩岸關系的發(fā)展,扮演了非常糟糕的負面角色。今天在臺灣社會內部為什么會有那么強烈的所謂“臺獨”意識?根源在于臺灣教科書的改變,在于臺灣“去中國化”教科書的普及。而始作俑者就是李登輝。
賴岳謙
臺灣的年輕人對李登輝不了解,所以李登輝死亡的消息,在臺灣并沒有引起高度的關注。所以從這個角度上看,讓臺灣年輕人知道李登輝的功過,是國民黨應該做的事,但是國民黨什么都沒做。話語權掌握在民進黨和“獨派”的手中,這是非??上У氖虑?。
謝楠
中國國民黨的表態(tài),沒有展現(xiàn)出應有的立場,喪失了對李登輝錯誤行徑批判的勇氣,也沒有敢給李登輝歷史評價的勇氣。國民黨不給他歷史評價,那“臺獨”分子的歷史評價,豈不就成了正式的評價了嗎?我的擔心李登輝的死亡非但沒有削弱島內的“臺獨”勢力,相反,被“臺獨”分子尊成所謂的“臺獨”精神圖騰。最終導致島內不敢講話、不敢批評,只能對“臺獨”有更大的忍耐,這對于兩岸關系發(fā)展,對于未來兩岸統(tǒng)一是巨大的破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