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藝之緣
“我從小就喜歡動手做東西,比如伸縮書架,筆筒,小汽車。“坐在魯班學堂長長的條木桌前,黃上智聊起了他與木工藝術(shù)的緣分。“中國的木工藝術(shù),從古代開始一直沒有斷掉。我從臺灣到日本,再到大陸,希望把木工藝術(shù)從文化層面來挖掘,再用更簡單的方式傳授給別人。”
自古以來,中國的木工技藝通過師徒傳承,并傳播到了世界各地。其中,日本自唐朝以來開始學習、傳承、發(fā)展木工技術(shù)。黃上智在臺灣臺東公東高工家具木工科畢業(yè)后,便到了日本專攻家具設計。憶及初到日本時的情況,他笑著說:“很多老師都說:’你從中國來的,木作手藝應該很好。’當然,我沒有輸給日本的同學。”
在日本,木工技藝有了學科化的發(fā)展,從建筑木工到細木工,分門別類,體系完整。黃上智因此受益良多。他不僅參與了日本的技能大賽,認識到更多優(yōu)秀的木工,畢業(yè)后還進入了日本知名的裝飾公司。“那家公司是給博物館、藝術(shù)館、體育館等大型場館做室內(nèi)裝修。后來,北京準備籌辦奧運會,很多場館需要裝修,我就被公司派過來。”
2005年,黃上智雖第一次踏上大陸的土地,卻倍感親切。“當時,北京三環(huán)外面都是荒野。北京的朋友就帶著我到處看。他告訴我,你不要看現(xiàn)在這邊是這樣,過幾年這里會很繁華,超乎你的想象。”
黃上智看著機器轟鳴的建設工地,仿佛看到一艘巨輪,鳴著汽笛,乘風破浪前行。“我當時就覺得,大陸是一個具有發(fā)展?jié)撃艿牡胤健?5年過去,現(xiàn)在的北京真的就是我們當時暢想的那樣。所以我很喜歡這里,充滿活力。”
<ignore_js_op>

<ignore_js_op>
黃上智(右三)在日本任職時期照片(黃上智供圖)
傳承之責
從2005年開始,黃上智參與了水立方、世博館之日本館等多個大型場館的室內(nèi)裝修工作。從北京到上海,他不僅見證和參與了大陸蓬勃的發(fā)展過程,也因此收獲了愛情。“我和太太是在工作中認識,我們在上海結(jié)婚生子。”
正所謂先成家后立業(yè),安定下來的黃上智對自己未來的事業(yè)有了新的規(guī)劃。“當時我看到很多工人,他們連基本的木工常識都不懂,我就想在周末給他們做培訓。可是,工人們不愿意占用休息時間來上課。”黃上智無奈地說道。
隨著現(xiàn)代工藝的發(fā)展,越來越多機器代替人工,越來越多新材料代替木料。黃上智腦海中反復思考一個問題:這么快的步調(diào)之下,我們傳統(tǒng)的木工工藝還能傳下去嗎?這個念頭在腦海一出現(xiàn),他便有了緊迫感。他害怕傳承了幾千年的木工藝術(shù)就此消亡,他害怕未來的少年們沒有機會“班門弄斧”。于是,他在上海閔行的麥可將文創(chuàng)園成立了“木忘初心”魯班學堂。
2016年底,魯班學堂開始招收第一批學員。“我們當時不知道學員從哪里來,只是通過公眾號發(fā)了招生信息。沒想到,短短2個月就招滿了。”
在這里,木工教學分為初、中、高級3個階段。黃上智說,學員在初級班主要學習手工工具的使用和榫卯結(jié)構(gòu)等技巧,在中級班學習使用機器,在高級班學習繪制、設計家具。“我們每一期課程,都會讓學員完成一件作品。他們可以給孩子做凳子、給愛人做化妝臺、給家人做餐桌等,找到很多樂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