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最新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今年5月對東南亞地區(qū)出口額,出現(xiàn)近4年來最大衰退。這意味著民進黨當局自2016年砸千億(新臺幣)補助打造的“新南向政策”已實質(zhì)崩盤。
早在上世紀90年代,臺灣當局就曾推出過所謂“南向政策”,推動臺商海外投資往東南亞轉移,以期降低臺商對中國大陸投資。但因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群聚效應不斷增強,“南向政策”漸漸失效;尤其是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后,大批臺商紛紛從東南亞撤資,轉赴大陸投資。
蔡英文當局2016年上臺后,照葫蘆畫瓢,在“南向”老梗前添上一個“新”字,就作為一項全新的重大經(jīng)濟政策火速上馬。
但效果好不好,數(shù)據(jù)會說話。觀察民進黨當局近4年來進出口、雙向投資、來臺觀光收益等各方面數(shù)據(jù),可以清晰看出“新南向政策”不僅毫無亮點,還有不少“槽點”。
以出口貿(mào)易為例,截至2019年10月,臺灣對“新南向”18國總體出口衰退7.2%、對東協(xié)10國總體出口衰退8.3%,對印度、菲律賓、印尼、泰國的出口分別衰退24.3%、25.3%、20.7%、18.6%,衰退幅度均達2位數(shù)之上。
另外,在赴臺觀光方面,2008至2015年期間,赴臺游客所創(chuàng)造的外匯收益每年平均成長3.6%,但蔡英文上臺后的2016至2018年間,卻每年平均衰退9.6%。足見民進黨當局靠補貼拉來的“新南向”游客,在購買力上遠遜于大陸游客。
不僅賺不到錢,民進黨當局寬松的入境管理措施,還衍生出不少社會問題。據(jù)臺媒報道,很多外籍不法分子利用赴臺免簽機會,“前仆后繼地殺向臺灣”,致使赴臺賣淫遭查獲人數(shù)暴增,連泰國變性人也來撈錢。
“新南向政策”總共花了多少錢?根據(jù)民進黨當局自2017年推出的開發(fā)援助計劃,由臺灣銀行編列35億美元(約合一千億新臺幣)的額度,為“新南向”國家提供公共工程建設的貸款。
因為這項計劃極不靠譜,一般商業(yè)銀行不愿承擔風險,當局所指定的臺灣銀行也只愿意承擔其中1/3債務風險,另外2/3將由當局編列預算承擔,形同把千億資金風險轉嫁給臺灣納稅人。
島內(nèi)分析人士指出,民進黨當局搞出來的這些名目不同的援助計劃,均沒有完整詳細的評估報告與核定計劃,屆時恐怕將掏空人民的血汗錢而債留子孫。
當然,最諷刺的地方在于,民進黨當局費盡心思搞“新南向”,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脫中”,即擺脫對大陸的經(jīng)濟依賴;但事實上,蔡英文第一任期走完,臺灣對大陸和香港的出口比重已從馬英九時代的39%至40%,上升到41%,將近42%。
對于今年5月的“新南向”衰退情況,臺當局辯稱,出口變化乃是受新冠疫情影響所致。但問題是,同一時間,臺灣對大陸和香港出口額卻同比增長10.3%,為歷年同月新高。累計今年前5月數(shù)額占總出口比重為41.5%,是近十年最高點。
民進黨靠“新南向政策”演繹的“脫中”把戲,不僅沒有得逞,反而意外“推動”了兩岸經(jīng)濟社會融合發(fā)展。這充分說明,兩岸融合、民族復興、國家統(tǒng)一是大勢所趨、大義所在、民心所向。(大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