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獨”分子常哀嘆,最不幸的是離美國太遠、離大陸太近
上觀新聞:我們再說臺灣島內政局。民進黨是否會像日本自民黨那樣長期執(zhí)政?
嚴安林:這種臺灣某個政黨會長期執(zhí)政的論斷,在2008年馬英九勝選后也出現(xiàn)過。當時認為,民進黨從此要在野20年,但現(xiàn)實情況又如何呢?
個人不認為民進黨將長期執(zhí)政。主要基于以下幾點:第一,在臺灣,政黨輪替已是政治發(fā)展的常態(tài),無論哪個黨派,執(zhí)政品質不佳都有可能被民眾選下臺。第二,中國國民黨目前確實比較困難,但畢竟在臺灣執(zhí)政50多年。“瘦弱的駱駝比馬大”。國民黨還是立法機構第二大黨,在島內22個縣市中執(zhí)政16個,地方縣市民意代表機構中,國民黨的席次也是最多。第三,從民進黨看,它選舉人才濟濟,但搞經(jīng)濟、搞治理未必在行,否則蔡英文今年選舉為何不打“政績牌”?反觀國民黨,搞經(jīng)濟建設還是相對比較在行。即便2024年民進黨因為某種原因繼續(xù)執(zhí)政,不代表2028年還能如此,這是一個可以肯定的規(guī)律。
上觀新聞:世代交替后的國民黨未來的路該怎么走,是否真會“親美反陸”?
嚴安林:國民黨的未來之路,最根本在于落實好自己提出的“為民服務”。具體講,一要有中心思想,說清楚政黨存在的意義是什么;二要在中心思想的基礎上開展有效的政策論述;三要工作上接地氣,不能暮氣沉沉;四要培養(yǎng)各方面人才;五要吸引年輕人加入和支持,現(xiàn)在年輕國民黨員占黨員總數(shù)5%不到。國民黨的路只能靠國民黨人自己去探索,外人幫不了忙。
至于國民黨會否“親美反陸”。“親美”是肯定的,這是國民黨的傳統(tǒng)也是基因。至于是否會“反陸”,還需要再觀察。一方面,這次“二合一”選舉中出現(xiàn)的“反陸抗陸”與“友陸和陸”觀點,是島內面對大陸崛起的兩種不同應對主張。民進黨認為該斷絕往來,但國民黨認為臺灣不能自外于大陸,要在大陸崛起過程中謀得臺灣未來。另一方面,即便像黨主席江啟臣這樣的“本土派”也不主張“反陸”,更多是保持一定的距離,怕被“抹紅”。
從長遠看,臺灣社會無法長期“反陸”。臺灣經(jīng)濟對大陸依賴太大,兩岸在民族、宗教、文化方面太相近,且地理距離上太近。“臺獨”分子常哀嘆:“臺獨”最不幸的,就是離美國太遠,離中國(大陸)太近。
上觀新聞:該如何看待島內政壇“第三勢力”崛起?
嚴安林:個人認為臺灣政治就是兩黨政治,沒有第三大黨長期發(fā)展的空間。這是由臺灣選舉制度所決定的。民意代表選舉將島內劃分成73個小選區(qū),每個選區(qū)只有一個席次,客觀上有利于大黨“通吃”。另外,臺灣政黨政治起源就是“黨外”與國民黨兩派較量,“黨外”就是民進黨的雛形。
過去有親民黨、新黨、臺聯(lián)黨等“第三勢力”,現(xiàn)在影響力有多大呢?“第三勢力”政黨,在未來要么存在但無足輕重,要么被泡沫化。所謂“無色覺醒”或“第三勢力”,是在藍綠大黨都有問題情況下,給島內社會的一種想象空間。

時間可以改變很多人的想法
上觀新聞:毋庸諱言,現(xiàn)在島內年輕人對大陸存在偏見。該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嚴安林:蔡英文把臺灣年輕人稱為“天然獨”,但實際上他們是后天培養(yǎng)出來的觀念。接受十幾年錯誤史觀教育的年輕人,會對大陸產(chǎn)生一定的偏見。
要想改變這種情況,首先要讓更多的臺灣年輕人參與兩岸交流。來過大陸未必能改變他們的觀念,但來與不來,想法一定會不一樣。要讓年輕人從兩岸交流中獲得好處,通過融合發(fā)展實現(xiàn)心靈契合。
有些時候,時間是可以改變很多人的想法。在今年“二合一”選舉中,年長者支持國民黨的比較多,年輕人支持民進黨的較多。因為年長者要掙“奶粉錢”,但整天高喊“主權”“獨立”不能當飯吃。隨著年輕人負擔加重、閱歷增加,會慢慢發(fā)現(xiàn)只有兩岸和平發(fā)展才符合自身利益。這個改變是需要一定時間的。
上觀新聞:民進黨當局的行為讓不少大陸網(wǎng)民對“和平統(tǒng)一”前景感到悲觀,甚至提出“武統(tǒng)”。該如何看待?
嚴安林:能理解網(wǎng)民的看法,主要原因是島內主張統(tǒng)一的力量不強。但是我不主張把“和統(tǒng)”與“武統(tǒng)”對立起來。大陸主張“和平統(tǒng)一、一國兩制”,但從沒有承諾放棄武力。這是一種戰(zhàn)略考慮,因為如果放棄武力,就有可能使和平統(tǒng)一成為不可能。外界不該將兩者對立割裂、非此即彼地看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