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想買房?他們生不逢時
由于念書成本高,臺灣很多寒門子弟背了不少學貸,他們工作后往往要先賺錢把這筆貸款還上,買房幾乎成為遙不可及的夢想。“青年貧窮”,是劉謙所背“蝸牛殼”的一個標語,這正是島內年輕人的生存現(xiàn)狀。導報記者曾詢問島內畢業(yè)生的收入情況,發(fā)現(xiàn)月薪2.6萬元較為普遍,有人較低,大概2.4萬元,也有人高一些,能拿到2.8萬-3萬元。
20多年來,臺灣基本工資從1萬元漲到現(xiàn)在的23800元,不過老百姓的實際收入不升反降。前不久詢問一個臺灣媒體同行,他透露自己1995年剛入職時每月就可領到4萬多元。臺“中研院”社會研究所學者林宗弘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1978年以后出生的世代“生不逢時”,平均較前一世代少了約兩成的收入。
實際收入在減少,而房價又不斷上漲,臺灣青年“買房夢”越來越遠。臺灣社會住宅推動聯(lián)盟召集人彭揚凱告訴導報記者,30年前抗議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爆發(fā)時,臺北房價收入比為8.58,如今已上升到15.32,一個人不吃不喝得40多年才能承擔。
彭揚凱所言并不夸張,以大臺北地區(qū)為例,即便是較為偏遠的淡水,因為有捷運站加持,房價也達到50萬元/坪,相當于3.5萬元人民幣/平方米,若買一套30坪的房子,需要1500萬元。
據劉謙觀察,大學生畢業(yè)十年,在家人資助下,能買得起房的(當然也是按揭),都算比較厲害的。彭揚凱介紹,目前臺北市民首次購房的平均年齡為42歲,新北市則為38歲。換言之,不少人雖已結婚生子,由于無錢置產只能在外租房。
3
青年連租房都出現(xiàn)問題
既然買不起,那就租吧!諷刺的是,“無殼蝸牛運動”滿30年,島內不少年輕人連租房都出現(xiàn)問題。
不比大學時代,畢業(yè)后租房要考慮通勤、生活的便利度,如果是拖家?guī)Э?,還要考慮房屋的大小以及舒適度,這都決定了要付出更多的租金。
應該說,大臺北地區(qū)的租房成本還是蠻高的。以臺北最繁華的忠孝東路三段到五段來講,一套單身公寓月租動輒達到3萬元甚至更高,剛踏入社會的新鮮人就別想來這邊租了。即便是稍微偏遠一點的地方,若靠近捷運站,通常也是2萬元起跳。如果各項配套都不太好,月租1.2萬元基本上是打底價。以上都還是單身公寓的租金,若是租2房、3房成本更高。
臺灣勞工陣線日前發(fā)表《2018“六都”基本工資租屋能力調查》,結果顯示,拿著2.4萬元左右月薪的低收入群體,每月要掏出近六成的收入來租房。對于其他收入稍高的勞工,房租所得比一般介于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之間,負擔也是吃緊。
島內年輕人租房難、租房貴,但矛盾的是,全臺的空屋量卻達到86萬戶,其中“六都”地區(qū)就占了54萬戶。 彭揚凱在“無殼蝸牛運動”30周年記者會上呼吁,臺當局若能課征“不動產持有稅”,便可逼空屋入市,起到壓低房租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