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父母讓我選擇做自己
環(huán)球時報:談到當下的教育,很多人的最大感受便是:“焦慮”。您認為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
蔡志忠:焦慮源于沒有目標,就好比你在高速公路上開車,卻不知道目的地。每個人要先想清楚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在家庭教育中,作為家長,首先要知道自己的孩子是魚還是鳥,清楚這點,你才知道哪里是孩子的天堂,若魚在天空游,鳥在水里飛,那二者皆無生路。
每個小孩都是天才,只是媽媽不知道。我們家跟傳統(tǒng)的中國家庭不太一樣,我們家沒有問句。比如,中秋節(jié)有人送來一盒月餅,我不需要問媽媽,“我可以吃一個嗎?”即使整盒都吃了也沒關(guān)系。5歲時想要去彰化看電影,我會直接告訴媽媽我的計劃,而不是征求同意,我只需要確保坐白天的最后一班車趕回來就行。我這輩子從沒被父母打罵過。
上初二時,我畫了4頁漫畫寄給臺北的集英出版社。出版社不知道我的年齡,便直接寫信邀請我去為他們畫漫畫。接到信的那天下午,我便向父母作別,父親只是確認我找到工作后,便頭也不回地說了句:“那就去吧。”次日清晨,我便拎著皮箱來到臺北。
在后來,我獲得十大杰出青年獎,在上臺致辭時,我說,今天能得到這個獎完全要感謝我的爸爸,他沒讓我去讀數(shù)學補習班,也沒有要我去替他完成一生未完成的愿望,而是讓我選擇做自己。
環(huán)球時報:您在女兒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什么角色?在子女的教育中,最重要的心得是什么?
蔡志忠:沒有條件的愛!但有很多父母是用愛的名義來控制孩子。我太太曾是電臺導播,工作很忙,我的時間相對自由,所以女兒小時候大部分時間是我?guī)У?。她小時候征求我意見時,我都會告訴她,你有大腦能做決定。我認為假如我替她決定,有天她或許會后悔。從她兩三歲時,我就讓她自己做選擇,讓她去嘗試。
女兒一歲半時,有次她差點被一輛高速行駛的大卡車撞到,把我嚇出了一身冷汗。我當時就決定教她過馬路這件事,領(lǐng)著她走到斑馬線旁,讓她一個人過馬路。從那以后我過馬路一定不會牽她的手,她需要自己注意。我們不能照顧子女一輩子,所以應盡早教會他們獨立自主。父母放手的最佳時機?在他們能站起來時,放手讓他們自己走;在他們有思考能力時,讓他們自己做決定。
我的父母選擇讓我自由做自己,所以我也把這個傳給我的女兒。因為每個小孩是要住在明天的屋子,我們今天沒有能力造明天的房子。就像我的父親在鄉(xiāng)下,他如何能夠指導一個要在都市里打拼的蔡志忠?就像我沒有去過美國,我如何指導在美國念大學的女兒?所以能夠教的就是,家里永遠支持你,跌倒自己站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