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創(chuàng)作家陳澤松
采訪陳澤松,話題很自然的切入到關(guān)于他拍攝的那些“影歌”故事。從二十幾年開始進行“影歌”創(chuàng)作至今,陳澤松拍攝的腳步從未停歇,而他關(guān)于“土地”的思索也一直在延續(xù)著……
土地與創(chuàng)作之影歌
“于我而言,每一寸土地都像一個指紋,你很容易辨識它在哪里跟別人不一樣。”
20多年間,一直行走在鏡頭和土地之間,陳澤松記錄下這樣的感悟。他說,土地,不僅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那上面的人和他們的故事,“是這些當?shù)鼐用竦男θ莞麄兯龅氖虑?,這種正向的能量其實帶給人生命力,所以我的影歌都是充滿正能量的。”為了拍攝土地,陳澤松一直在兩岸間行走。去過河南、湖北、福建還有上海等等,故事的主角雖有不同,但是于陳澤松而言,內(nèi)容并不是最重要的,關(guān)鍵都是在土地上發(fā)生的。陳澤松真正在意的,還是關(guān)乎土地。“因為土地關(guān)乎歷史”,在陳松澤的影歌里,20年前拍攝的湖北武當山上的那些土路,如今已經(jīng)鋪上了水泥柏油路,還有臺灣的老酒廠如今也在不斷的發(fā)生著改變……時光荏苒,腳下的土地和人一直在改變,但是他們所交織的影像卻被陳松澤牢牢的鎖在了“影歌”這部時光的機器里。
“有的時候我們?nèi)嘶钤谕恋乩锩娣炊徽J識自己。”在拍攝“影歌”的過程中,陳松澤萌生了這樣的感悟。拍攝并不是都很順利,有的時候也會遇上這樣那樣的拒絕,尤其對于一些非常傳統(tǒng)的地域,陳松澤被認為是“外來的入侵者”。而當勇闖難關(guān)拍攝好的“影歌”傳遞給這些淳樸的當?shù)鼐用駮r,換來的則是感動的驚訝,“當?shù)氐木用駮鞑ノ覀兊挠捌?,他們看了?nèi)容之后,表示從未想過他們生活千年的土地有這樣的傳說,他們世世代代生活在其中反而不認識了自己。”
“我們做的工作就是把這些文化重新剪接之后精致化的呈現(xiàn)。”對于自己的這份工作,陳澤松這樣詮釋。
中國人的認同歸根到底是“文化的認同”
在20多年關(guān)于土地的拍攝經(jīng)歷中,陳澤松記錄下了形形色色地故事,有些對于土地特別的記憶,對于他來說也是一種震撼。“記憶最深的是一個關(guān)于‘萬’姓家譜的故事,就是在臺灣嘉義,他們拜的祖先也姓萬,他們說這是從大陸來的……”在陳澤松的講述中我們得知,這是一個關(guān)于祭祖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也就是臺灣嘉義縣的萬姓家族在祭祀過程中有一套特別的儀式,這套儀式代代相傳,卻一直找不到淵源。但正是這樣一套特別的儀式,在湖北,陳澤松很偶然的一次拍攝過程中,卻目睹了完全一模一樣的萬姓祭祖,“當時,湖北這邊也記得是那個儀式,可是因為語言不同,因為你知道湖北話跟臺灣話不一樣,所以他們念的內(nèi)容類似。后來湖北這邊就拿出來了流傳了很多世紀的拳譜,兩邊一比對,才知道臺灣這邊是‘萬一’,湖北這邊是‘萬二’……”
20多年來,關(guān)于這片土地所承載的兩岸相通的文化和故事以及由此而來的血脈淵源實在太多。于陳澤松而言,土地就代表著一種文化的認同。他說,當年為什么那么多的臺灣人會反對日本政府的殖民統(tǒng)治,甚至?xí)芑氐酱箨?,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不愿意被日本人所統(tǒng)治,這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歸根究底是對于文化的認同。而腳下的這方土地,這么多年兩岸間往返了那么多人次的尋根之路,在陳澤松的眼中,歸根究底也是兩岸中國人深植于心的對于土地的文化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