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3月16日訊 據廈門廣電網報道,連日來,習總書記的重要涉臺講話,持續(xù)引發(fā)臺灣島內關注。有臺灣學者表示,習總書記促進兩岸"四通"的提法,體現出大陸對臺胞民生福祉的關心,在這方面,廈門金門兩地的"應通盡通"可先行先試。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張麟征表示,兩岸"四通"的提法,體現出大陸對臺胞民生福祉的關心,讓臺灣民眾感受到了善意。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 張麟征:大陸現在基本是寄希望于臺灣人民,希望能夠爭取到臺灣人民對大陸的了解,對祖國的認同,能夠在互動當中盡量溝通,盡量達成心靈融合,可以雙方攜手,共同推動中華民族復興。
島內專家學者還表示,廈門和金門一衣帶水,"廈金生活圈"的建設,能讓兩地同胞更緊密地生活在一起、融和發(fā)展,這對于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具有重大的促進作用和示范意義。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 名譽教授 張麟征:通氣、通電、通水、通橋,這個將來也是便利雙方的往來,經貿交流會更暢順,而且是對于金門有非常大幫助,所以你(臺當局)再反對的話,等于你根本就不把金門的老百姓當成你自己人。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王振軒:我們希望在未來,兩岸之間人的交流,貨的交流,都不應該受到一定的限制,我想對于大陸,對于臺灣,都是很好的發(fā)展。
此外,針對"四通"中的行業(yè)標準共通,往來于兩岸間的臺商也特別有感觸。
臺商 王立浚:其實我們都講中文,但很多翻譯出來的添加劑,或者是配料表會有不一樣的地方,比如說這個產品,它在臺灣叫杏仁片,可是在大陸這邊翻譯叫扁桃仁,基本上我們要去(對標)這個東西,還(對標)了比較久的時間。
臺商王立浚經營兩岸食品貿易已有近十年的時間,他期待兩岸能盡早建立共通的行業(yè)標準,讓更多的臺灣食品,更快速便捷地銷往大陸,也讓更多臺商可以登陸尋商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