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岸嘉賓在川共襄文昌文化盛舉。(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辦)
中國臺灣網3月14日文昌訊 3月9日,第四屆海峽兩岸文昌文化交流系列活動四川梓潼漸次展開,在同根同祖同源的血脈聯系下,在一脈相承的文昌文化背景下,來自海峽兩岸嘉賓代表400余人齊聚梓潼,共襄盛舉。活動還吸引了海內外游客3萬余人次到梓潼朝拜祈福。
祭祀大典 見證文化信仰
“北朝孔圣,南拜文昌”,梓潼七曲山大廟是華人公認的文昌祖庭,是中華文昌文化的發(fā)祥地。3月9日(農歷二月初三)是文昌帝君誕辰日。沿襲古老的廟會習俗,三通圣鼓,七曲山大廟正門徐徐開啟,己亥年文昌祭祀大典拉開帷幕。兩岸嘉賓及廣大信眾、游客共同參與祭祀,共同見證華夏兒女一脈相承的文化信仰。
文昌祭祀大典以“弘德、崇文”為核心思想,按照傳統(tǒng)文昌祭祀“三獻禮”規(guī)制,全程伴以祭祀歌舞“六佾舞”,長袖明眸,衣袂飄飄。大典初獻禮,41名學子代表身著漢服向文昌帝君恭獻書卷,演繹誦讀“善書三圣經”之一的《文昌陰騭文》節(jié)選,莘莘學子的表演,形象地傳播出文昌文化所倡導的扶危濟困、助人為樂的道德思想。亞獻禮環(huán)節(jié),20位海峽兩岸文昌信眾代表依次上前,凈手上香,祈愿福澤盛世、國泰民安。臺灣經濟研究院董事、知名學者邱毅敬誦《己亥年文昌祭祀大典祝文》。終獻禮時,20位兩岸各界人士代表向文昌帝君敬獻了花籃,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劉向東敬誦《己亥年文昌祭祀大典祭文》,表達對文昌帝君的追思和尊崇。
“在現場我感受到了非常濃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氛圍,非常高興。”參加完祭祀大典,來自臺中科技大學應用中文系的林翠鳳教授非常感慨,“臺灣有多座文昌廟,能夠到文昌祖庭觀看祭祀大典是一次難得的機會。相關活動的舉行,不僅能夠進一步發(fā)揚文昌文化,還為兩岸各界人士提供了交流溝通的重要平臺”。
文昌論壇 增進文化共識
在“文昌民間信仰的價值影響”為主題的文昌文化論壇上,兩岸嘉賓、專家學者和文昌文化信仰者150余人就文昌信仰進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探討。
臺灣經濟研究院董事、知名學者邱毅說,兩岸文化交流更能體現兩岸血濃于水、兩岸一家親的情感。臺中科技大學應用中文系教授林翠鳳認為,兩岸之間能夠通過文化來加深彼此的交流,加深彼此的感情,還加深彼此的進步,文化是加深加遠加穩(wěn)兩岸同胞同根同祖同源的最好方式,應打頭陣。
參與論壇的學者達成了共識,深入挖掘文昌文化的當代價值,對于道德提升、正氣弘揚、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社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印象梓潼 彰顯文化底蘊
在四川文化藝術學院梓潼校區(qū)藝術水街,《印象·梓潼》千人情景表演讓人駐足。表演以司馬相如、唐玄宗、諸葛亮、蒲輔周、鄧稼先等在梓潼留下千古佳話的歷史人物為背景,以著名歷史片段為創(chuàng)作原型,以“行走的藝術”演繹風格,展開超大型實景展演。整個演出包括序幕、聆聽遠古、注目西漢、駐足盛唐、耳觀宋詞、鳴目三國、感受清末、歌頌兩彈、建設梓潼、走向輝煌十個篇章。四川文化藝術學院千余名學子參與表演,茶館、酒肆、讀書臺、點兵場……兩岸同胞及海內外游客行走于千米水街,穿越由古到今的歷史時空長廊,感受遠古以來華夏大地的神奇魅力。
在另一側的文昌學宮里則是一場精彩紛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演和體驗活動,文昌洞經古樂、馬鳴陽戲、大新花燈、石?;瘕?、先鋒蓮簫等非遺項目讓觀眾贊不絕口;梓潼酥餅、梓潼片粉等名特小吃更是讓廣大游客大飽口福。
兩岸嘉賓普遍認為,文昌文化是連接海峽兩岸的重要紐帶,以文昌文化為基礎舉辦一系列活動對加深兩岸同胞情感有著積極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