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彼得:七十多年了,你終于可以站在故鄉(xiāng),歌唱你最親愛的祖國,還有什么比這個更感人。
陳彼得1944年出生于成都,1949年隨父母去了臺灣,當時3歲的弟弟在外婆的要求下則留在了成都。兩岸隔絕的幾十年里,故鄉(xiāng)成了陳彼得一家回不去的遠方。
記者:在過去父母會跟你講這些嗎?
陳彼得:當然,媽媽以前說成都有多好多好,媽媽的口頭語我們都知道,我媽媽時常講臺灣小吃跟我們成都小吃比差遠了,她就這樣講。
記者:兒時對故鄉(xiāng)的回憶是留在美食的這個概念上?
陳彼得:我是一個成都娃。
記者:四川話還會說?
陳彼得:四川話會說,說得還可以,四川話是跟我媽媽學的,我的小名叫曉因,我媽就說曉因,她講四川話。她沒講曉因,我說媽媽,你回來了,回來了。所以四川話是你一生都忘不了的,很奇怪你也不用去學它,你就是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
年少時,陳彼得就顯示出了在音樂上的天分。大學畢業(yè)后,陳彼得按父母的規(guī)劃在飛機制造廠工作了一段時間,后來索性辭職全身心投入音樂事業(yè)。那時候,陳彼得演出都是唱別人的歌,雖然他有幾百首英文歌的儲備,但面對不斷增長的演出邀請,陳彼得對新歌的需求變得急迫起來,他開始嘗試自己寫歌。
記者:第一首歌是什么歌?
陳彼得:我第一首歌就是比較早的,叫含淚的微笑,我記得,第一個歌就紅了。
記者:這個很難得?
陳彼得:這就是運氣,一方面是運氣,老天要你進入這一行,你就逃不了。
開啟創(chuàng)作之路之后,陳彼得成為臺灣樂壇公認的音樂才子。在當時甜美情歌風行的臺灣樂壇,他大膽嘗試,率先將搖滾等西洋元素引入臺灣流行樂壇,引領了臺灣流行音樂潮流,他也因此被譽為“臺灣流行音樂教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