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旺報》15日發(fā)表評論稱,《流浪地球》成為了大陸電影走出去的一個代表,成為西方認識中國的一扇窗戶。世界期待通過電影等多種方式來認識大陸,大陸也需要承載思想價值的作品來闡述自己的理念。在一個互動越加頻密、誤解誤判加深、人類未來更多未知的世界,需要更多的中國價值觀。

2月10日,山西太原某影院,民眾正在影廳觀看電影《流浪地球》。中新社記者 張云 攝
文章摘編如下:
這個春節(jié),一部大陸本土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火了。目前,票房已超30億人民幣,話題熱度不減,成為繼2017年上映的《戰(zhàn)狼2》后又一部現(xiàn)象級作品。
電影改編自大陸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同名小說,講述了太陽毀滅前夕,人類在驅(qū)動整個地球逃往新星系征途中發(fā)生的故事,大陸救援隊以“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帶領各國救援隊拯救了人類的家園。
有意思的是,這部片子在大陸的評論幾乎分成了兩派,贊譽與批評俱在,國外卻幾乎一邊倒給予好評。
美國互聯(lián)網(wǎng)電影資料庫IMDb打出8.0分的高分?!都~約時報》評價:中國在太空探索領域是后來者,在電影業(yè)中,中國也是科幻片領域的后來者,不過“這種局面就要改變了”?!督鹑跁r報》評價:中國電影人開始有信心挑戰(zhàn)被好萊塢壟斷多年的科幻片了,不少外國觀眾評價“很酷”、“很中國”。
墻內(nèi)開花墻外更香的原因,一是這部主要由大陸本土團隊完成的科幻片制作水平,超出了西方觀眾對大陸電影的認知,因而刮目相看;二是其中所展現(xiàn)的精神內(nèi)核,包括家國情懷、故土情節(jié)以及集體主義救援方式等,讓西方感覺與好萊塢模式不同,耳目一新。
導演郭帆雖說此片無意做價值輸出,因為中國電影“還沒到那個時候”。但在客觀效果上,《流浪地球》成為了大陸電影走出去的一個代表,成為西方認識中國的一扇窗戶。
東西方文明沖突方興未艾,中國電影走出去正逢其時。電影是國力的折射,也是國家思維的表現(xiàn)。世界期待通過電影等多種方式來認識大陸,大陸也需要承載思想價值的作品來闡述自己的理念。在一個互動愈加頻密、誤解誤判加深、人類未來更多未知的世界,需要更多的中國價值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