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逢
海峽彼岸的王道璜夫妻年事已高,身體漸弱,早些年住進(jìn)了安養(yǎng)院,賣掉了住過幾十年的房子。
人生暮年,渴盼和大陸長子再見的愿望,像野草一樣瘋長。
這份鄉(xiāng)愁與牽掛,戳中王清萍的心。王清萍多年來致力于為抗戰(zhàn)老兵尋親,促成過不少團(tuán)圓佳話,也見證了無數(shù)遺憾等待。在她看來,唯有愛,能撫平抗戰(zhàn)老兵骨肉分離的傷痛。
“時隔30年,兩地親人雖在手機(jī)上視頻相會,卻不能相擁,無法觸摸。父母98歲,兒子年近八旬,人生還有多少年?此生能再見,該有多圓滿!”王清萍想著,一定要排除萬難,促成他們見面。
去年11月,王清萍專程趕來長沙,協(xié)調(diào)王桐華赴臺灣探親事宜。
得知消息后,王桐華有些許猶疑,“父母想兒,我也想他們。但我年事已高,從沒坐過飛機(jī)。”
“正因?yàn)槟昙o(jì)大,更應(yīng)該見一面,再往后就更難了。”王清萍主動提出,贊助王桐華往返臺灣的機(jī)票錢。
今年1月18日,王桐華帶上兩瓶蜂蜜,買了兩袋紅棗、葡萄干,在志愿者的陪同下,踏上前往臺灣的尋親之旅。
終于,王桐華在臺灣的一個“護(hù)理之家”,再次和父母重逢。“父親坐在輪椅上,鼻子里插著氧氣管,動彈不得。母親用干瘦的手緊握著我,眼淚一直沒停過。”
每天下午4時,“護(hù)理之家”才允許探訪,王桐華就去陪父母說話,給他們洗腳按摩。上午空閑時,臺灣的妹妹王枋華帶他四處游玩。
重逢時光匆匆,一周后別離的下午,母親劉詠蘭握住王桐華的手,未語淚先流,“兒啊,別怨我們,兵荒馬亂的戰(zhàn)爭年代,我和你爸也是不得已。我們都是快走的人了,你要注意身體。”
“弟弟妹妹跟在爸媽身邊長大,都上過大學(xué),如今事業(yè)有成。我不后悔留在家鄉(xiāng),謝謝他們一直惦念著大陸的兒。”王桐華說。
他帶回一張臺北的地鐵線路圖,有9個站點(diǎn)被他用筆畫了圈,“這些地方,妹妹都帶我去了。和臺灣妹妹從未謀面卻一見如故,只要心在一起,雖隔著海峽,永遠(yuǎn)也是一家人。”
湖南日報(bào)·華聲在線記者 李國斌 何金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