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11月27日訊 據廈門廣電網報道,大陸改革開放,臺商是最早來試水溫的群體之一,伴隨著兩岸開放探親的腳步,臺商也開啟了"西進"大陸的浪潮,吳進忠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他的企業(yè)在廈門成長為大陸太陽眼鏡行業(yè)的龍頭,但吳進忠自己卻鮮少在媒體面前談創(chuàng)業(yè)史,很多人說他是"低調商人、高調會長",因為他在擔任廈門臺商協會會長期間見證、助推了"小三通"、空中直航。吳進忠表示,兩岸和平發(fā)展來之不易,需要一步步踏實走好。
來往廈門與臺灣的一小時三十分鐘航程,讓第一批來大陸投資的臺商等了十多年。1987年兩岸開放探親時,臺胞來往兩地要通過香港等第三地轉機,動輒要耗費一兩天的時間。直到2005年1月臺商春節(jié)包機正式啟航,首次實現直航,兩岸終于迎來56年來歷史性的突破。時任廈門市臺商協會會長的吳進忠就是兩岸空中直航的推動者之一。
廈門市臺商協會榮譽會長 吳進忠:那個時候我們在北京開會,我們要求國臺辦,包括交通部,希望能夠同意兩岸直航,因為兩岸的廈金航線已經積累了兩年多的經驗,所以應該互信的基礎是有了,可以來啟動整個直航。
2005年臺商春節(jié)包機大陸航點有三個:北京、上海、廣州。吳進忠搭乘從廣州直飛臺北的班機激動萬分,但心中仍有遺憾。他曾努力爭取將廈門設為當年兩岸春節(jié)包機的航點,為此還到北京向國臺辦及民航總局提出申請,大陸方面也同意了,但在最后關頭被臺當局以種種理由擋了下來。
廈門市臺商協會榮譽會長 吳進忠:(臺當局)說你今年有廈金航線了,你根本不用直航,我說這是不一樣的,因為廈金航線有廈金航線的需求,直航有直航的需求,最后在2006年,總算把廈門列進來。
作為臺商代表,吳進忠還參與推動了2003年廈金"小三通"實現正?;\營,因為在推動廈門與金門直接往來方面做出的貢獻,他成為廈門和金門兩地的榮譽市民。但在吳進忠心中,他早就認為自己就是廈門人。
而他的廈門人身份,可以朔及到上世紀80年代。當時,臺灣經濟開始呈現不景氣的態(tài)勢下,對外突圍成了必然。在"西進"或"南下"的選擇中,吳進忠并沒有選擇臺商投資的主要熱點東南亞地區(qū),而是選擇了大陸。1989年7月,吳進忠首次踏上大陸的土地,在考察了福建的幾個城市后,他看上了剛剛成立的廈門杏林臺商投資區(qū),園區(qū)內完善的水、電等配套設施和廣闊的發(fā)展空間成為吸引他落地的主要因素。同年9月,投資3600萬美元的來明工業(yè)(廈門)有限公司在杏林臺商投資區(qū)成立,他的眼鏡產業(yè)旗艦正式起航。
廈門市臺商協會榮譽會長 吳進忠:這個部分都是在1989年,原來它是一個小山丘,應該是旱田,差不多有現在的三層樓高,逐步鏟平,前面這個道路也沒有,是因為來這邊蓋廠了以后,才重新開辟了這條馬路。
從最初的來明企業(yè)到2003年的第四家企業(yè),四年里吳進忠四次在杏林臺商投資區(qū)投資設廠,就是看好這里有良好的投資環(huán)境。而他的企業(yè)以高新技術為主,從普通眼鏡到到液晶偏光板、手機、計算機配件等,他還成功自主研發(fā)偏光太陽鏡片,成為中國第一家能夠自主開發(fā)偏光太陽鏡片的企業(yè),成就了廈門"中國眼鏡太陽鏡生產基地"的業(yè)界大佬地位。此時,他也開始調整經營策略,擴大大陸市場,降低原來98%產品出口外銷的份額。
廈門市臺商協會榮譽會長 吳進忠:隨著我們國內GDP的增長,現在已經是全世界第二大,我們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經大大的改善了,回過頭來我在思考,我們這邊的市場有這么大,所以我應該調整來試點,在我們國內這邊銷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