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采訪臺商王振宇
王振宇說:“我們家族進來到中國大陸投資是1989年,我1988年出生,1990年就來到深圳了。那時候我在香港住,我是2010年回來到中國大陸,無論是大或小的‘二代’都會天生會有一種心理上的壓力,從而去排斥想要回去家里的企業(yè)。我當(dāng)時也一樣,2010年回來時,我去珠海自己找了一份工作,也是個臺資廠,在那邊做業(yè)務(wù)。”
初來乍到,想要靠自己“打出一片天地”,無論對東北的振君還是新北的振宇,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梁振軍說:“很多時候,我去拜訪原有的客戶,廣東人喜歡喝茶,我坐在那里和他們聊天,有一些大客戶,你不知道說什么,也不會說粵語,然后一開口就是東北話,手心就冒汗。”王振宇說:“我2013年在深圳創(chuàng)業(yè),那時候手頭上資金不多,所以我就跟家里人說借錢。我的‘老婆本’你總要借我的吧,我輸了就輸了,就借了幾十萬把這間公司運作起來。前三個月,每個晚上基本上加班到三點,從星期一喝(酒)應(yīng)酬到星期天。”
雖然打拼不易,名字中都帶個“振”字的兩個年輕人,很快通過努力迎來了轉(zhuǎn)機。
梁振軍說:“后來就買了第一套房。對于是買50平還是80平的,我們家里是有分歧的。我當(dāng)時就著,我們闖深圳,人家都越來越好,我們不會越來越差。”
王振宇說:“當(dāng)時我就在公司內(nèi)部說貿(mào)易公司這條路我們行不通了,當(dāng)時和兩個重要的供應(yīng)商談合作,收購了一部分他們的股份,以控股公司的方式去控股了工廠,這情況就穩(wěn)定了很多。”
振興的時代,振興的城市,把機會留給了振奮向上的他們。
“我是章啟正,北京臺協(xié)會長,也是北京君泰百貨的總裁。我的父親他是浙江湖州人,當(dāng)年他隨公司去了臺灣。”“大家好我叫楊若曦,我已經(jīng)25歲了,在上海呆了18年。我的爸爸是臺灣人,他是第一批臺商。80年代末就已經(jīng)到了上海,他在上海認識了我媽媽,我是在上海出生的。”
一老一小,兩個臺灣人,也有他們要講的大陸追夢故事。
章啟正說:“(父親)希望把零售帶到大陸來,之后就帶著我,來多次大陸后,看到了機會,在上海開了太平洋百貨。我們開百貨公司引起轟動,擠滿了所有的上海的人,要進去看。”
當(dāng)章啟正隨父親在上海開起第一家臺資商場的時候,楊若曦剛好也在上海出生。25年后,當(dāng)楊若曦成長為愛逛街的小姑娘的時候,她面對的是另一番景象。楊若曦說:“我的朋友大多也都住在長寧、閔行等,一般會約在靜安寺左右見面,因為這里喜歡逛的店鋪也比較多,咖啡店也有成千上百個,有時候我們也會看(網(wǎng)絡(luò))測評,去找一些網(wǎng)紅店專門約在那里見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