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廣播公司網(wǎng)站1月12日刊登臺灣媒體人威克的文章稱,曾經(jīng)一度在臺灣的外省菜肴開始變味,但是自從來自大陸的配偶越來越多之后,記憶中的老味道再度飄香。
文章稱,1949年跟著國民黨來臺灣的除了“外省人”之外,還有江浙、京魯、兩湖等外省菜肴和小點心,原本是落難的異鄉(xiāng)人賴以糊口的手藝,誰知后來落腳了,這些來自各省份的菜肴也就此在臺灣生根。但物換星移、歲月不饒人,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老一代的做不動了、新一代的沒接班的意愿,雪上加霜的是“養(yǎng)生”觀念盛行、食客開始講究口味要清淡、少鹽少油,曾經(jīng)因為官場文化而在臺灣一度盛行的一些外省口味逐漸變了味道。沒炸透的蔥燒鯽魚、色澤淺淡的元蹄、口味清淡的烤麩等菜肴取代了傳統(tǒng)的家鄉(xiāng)味,加上西式速食鋪天蓋地越洋而來,影響了新一代的飲食習慣,老一代的館子一家又一家地消失。臺灣的外省菜肴出現(xiàn)斷層危機,沒落和蕭條似乎在所難免,頭發(fā)花白、隨著國民黨來臺灣的外省老人家們開始找不到他們與家鄉(xiāng)聯(lián)系的那個老味道。
文章稱,但在上世紀90年代后期,一股以前想不到的生力軍讓外省菜肴開始能夠重新找回老人家記憶中的美味,這支生力軍就是嫁來臺灣的大陸配偶。
最早的時候,大陸配偶在臺灣其實并不好過,不少妻子是跟著臺灣籍丈夫到臺灣定居,除了離鄉(xiāng)背井之外、還要到一個沒什么熟人或者朋友的地方。臺灣雖然距離不算遠但是回家還是不方便,所以這需要很大的決心,此外,有的妻子到了臺灣之后發(fā)現(xiàn)所嫁非人,卻又因為居留問題不能離婚,要工作卻受到限制還得面對他人異樣的眼光。
但是鍋碗瓢盆卻帶給了她們一個發(fā)揮的機會,為在臺灣的外省菜肴注入了新的動力。她們有的頂下了小攤、有的開了小店,有的在家里可能是“遠庖廚”的千金小姐,也硬起頭皮、鼓起勇氣、卷起了袖子揮舞起鍋鏟,和當年赴臺的第一代外省人一樣,把從小吃到大的家鄉(xiāng)味化成了在自己在臺灣生根立足的手藝。此后,在臺灣本來并不陌生的上海菜開始回到“濃油赤醬、重糖艷色”的“正道”,源自東北的酸菜白肉鍋的酸菜也在大陸妻子的加入之后,開始和以前一樣考究了、久違不見的“西湖醋魚”、“宋嫂魚羹”等比較費工夫的菜肴重現(xiàn)餐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