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lián)邦眾議院9日通過的兩項友臺法案,在臺媒看來充滿“更多危機和風險”,一旦落實,“將幫助大陸下決心解決臺灣問題,臺海局勢從此進入新的階段”。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11日敦促美方慎重處理臺灣問題,不得向“臺獨”勢力發(fā)出任何錯誤信號。
美臺“一拍即合”
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臺灣旅行法”稱,“自‘與臺灣關系法’制定后,由于美國自身對于臺決策高層訪美的自我設限,美臺始終缺乏有效溝通,明顯阻礙雙方關系的發(fā)展”,因此“應當促進美臺間所有層級的互訪”。法案允許臺灣官員在“受尊重的狀況下”入境美國。
臺灣《中國時報》11日分析稱,美國與大陸建交后,基于一中原則,不讓臺灣地區(qū)正副領導人、“行政院長”及“國防部長”到華盛頓,后來雖經臺方努力,也頂多允許打打擦邊球,過境加州或夏威夷。1995年李登輝踏入美國東部康奈爾發(fā)表演說后,馬上引發(fā)大陸強烈抗議,原本將舉行的第二次“汪辜會談”推遲,并造成1996年的臺海危機風暴。文章說,如果美國同意讓臺灣領導人正式訪美,在大陸看來就等于撕毀了中美建交三個公報,特別是在拒絕“九二共識”的蔡英文當局執(zhí)政下,對北京來說將會是創(chuàng)下深遠影響的案例,并且已經構成了啟動反分裂法的嚴重程度。
《旺報》11日援引專家的話稱,相關法案不是提升臺美一般交往層級,而是牽涉到軍事交往、軍售,甚至協(xié)防臺灣。傳統(tǒng)立場比較親臺的美國共和黨,從人權、支持達賴等繞了一圈后,又打回“臺灣牌”;與此同時,蔡英文當局目前也需要美國打氣、擴大國際空間,以挽救在島內低迷的支持率,雙方可謂一拍即合。
臺宣稱打造“升級版關系”
近兩年來,美國通過多項“友臺政策”。2016年3月,美國總統(tǒng)簽署HR1853法案生效,支持臺灣成為國際刑警組織觀察員;同年9月,美國國務院發(fā)言人稱,支持臺灣有意義地參與國際民航組織;2017年12月,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簽署“國防授權法案”,考慮重啟美臺軍艦互訪。有大陸涉臺學者稱,美國國會“臺灣聯(lián)機”蠢蠢欲動,這段時間以來非常囂張,預判蔡英文當局依靠美國等外圍勢力共同反陸、抗陸的策略會加強,勢必加劇兩岸冷對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