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年前,臺灣社會各界同情支持“想家”的老兵;30年后,老兵在街頭被辱罵“中國難民”,成為“被歧視和訕笑的完美目標”。30年過去,返鄉(xiāng)回家的路尚未走完——
-------------------
生要奉上一杯茶,死要敬上三炷香。身為人子,這是人性中最大的需求。但是在30多年前的臺灣,這卻是逾越雷池“通匪”的死罪。
近日,臺北一場“兩岸交流30年紀念會”上,從沈陽嫁到臺灣的李采恩說:“我特意帶著我9歲的兒子來,就是想告訴他,你現(xiàn)在想見姥姥就見姥姥,這是很多前輩用痛苦、吶喊、豁出命爭取來的。”
李采恩口中的前輩,是當年數(shù)十萬名有家歸不得的老兵(大陸籍退伍軍人),是所有同情、幫助、與老兵站在一起沖破“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xié)”“天條”的人們……
想家 撬動兩岸堅冰
無論何時何地,說到臺灣的老兵探親,不會錯過1987年3月28日、老兵何文德在臺北“幸安國小”的那段吶喊:“我,何文德,湖北省房縣人。今生今世不能活著見父母,死也要回大陸!不達目的,死不罷休!你要抓、要殺、要活埋,聽清楚,動手吧!”
當時在場的楊祖珺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那個時候,不容易啊!”楊祖珺當時所在的《前進》雜志社,成為返鄉(xiāng)探親運動的推手,1987年4月何文德任會長的“外省人返鄉(xiāng)探親促進會”成立,地址就在雜志社內(nèi)。雖然“我的父母在哪里”是老兵們的集體痛苦,但楊祖珺回憶:“問一句‘老鄉(xiāng),想回家嗎’卻等同于‘共產(chǎn)黨’。我們印了‘想家’的傳單,每一份傳單都是募款印的,何文德非常珍惜,每張都堅持親自送到老兵手上,但發(fā)傳單時被跟監(jiān),被打被搶,我們就發(fā)動一些熱心的年輕人一對一地遠遠跟著發(fā)傳單的人,遇到情況趕緊往雜志社打電話報信,我就守在雜志社接電話……”即使這樣,何文德還是在彰化的“榮民之家”被痛打出門。有影像存證,何文德在臺北的街頭,襯衫上噴著“想家”的大字,問聲:“老鄉(xiāng),你想家嗎?”遞上傳單并一鞠躬。
事隔30年,記者在臺北重讀楊祖珺提供的當年的傳單,瞬間觸到那時的悲憤和鄉(xiāng)愁:抓我來當兵,送我回家去!想回家,怎么辦?你想念父母嗎?回家的時候到了!最脆弱的情感凝聚成最堅強的力量,戰(zhàn)勝恐懼與強權(quán)。
當臺北街頭有越來越多的人穿上“想家”的襯衫;當1987年的母親節(jié),熱鬧的“國父紀念館”廣場,牽著幼兒的年輕母親和穿著“想家”襯衫的半百兒子站成兩排相對,無言展示母子分離之痛;當這些“老兒子們”一起合唱:雁陣兒飛來飛去,白云里;經(jīng)過那萬里可能看仔細。雁兒呀,我想問你,我的母親在哪里……“想家”兩字撬動了兩岸堅冰——
1987年10月15日,時任“內(nèi)政部長”的吳伯雄代表臺灣當局宣布:除現(xiàn)役軍人和公職人員外,在大陸有血親、姻親、三等親以內(nèi)親屬的,可以申請赴大陸探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