拘謹
“看到他蹲在地上大口吃面,操一口純陜西話時,才被驚到了。”同班同學小陶虹看到段奕宏在電影《白鹿原》里的表演時,終于看到了段奕宏的松弛。
大學里的段奕宏總是緊繃繃的,和他同班的小陶虹總是告訴他“哎,你放松一點唄。”甚至段奕宏結婚,在臺上念宣誓詞時同學們還在臺下起哄,讓段奕宏放松。
在拍攝《白鹿原》的時候,導演讓演員們練習割麥子,飾演黑娃的段奕宏連割好幾畝,手上被刺扎得直流血還在割。他說這樣是為了讓打麥秸的動作成為本能,最后神經都麻木了,感覺不到痛。但緊張并不利于塑造鮮活的角色,段奕宏當然清楚。
他不是不想放松,但緊繃的時間長了,一下子放松下來,并不容易。就像大學里上課,一有要求就會緊張,一緊張就又回到了新疆味兒的普通話:“看報紙(zi)、結婚(hong)頭暈(yong)……”他現(xiàn)在都還記得這些。
在北京待了這么多年,拘謹了這么多年。段奕宏一直在想,是環(huán)境變了,還是自己變了,他覺得“都有”。
小時候的他并不是這個樣子。作為家中老幺,他從小就膽子大,逃課、打架是常事。打完架找個水溝洗洗臉上、鼻子里的血就回家。媽媽老說他是個“熱饅頭”,容易熱血上頭,新疆維吾爾族話里叫薩郎。
高一那年的一個小插曲,改變了段奕宏的性格,也奠定了他此后“清醒的自卑”的狀態(tài)。
一天,老師安排學生們編排一些小品到伊寧市話劇團演出。段奕宏自編、自演了一個話劇《知識就是力量》,他扮演一個只認錢的賣書小商販。這個小品拿了學校的二等獎,又被老師推薦又去參加了一個伊犁州的業(yè)余小品大賽,拿了一個創(chuàng)作獎。當時的評委、上戲的老師陳家林托人給他帶話,說他有表演的潛質,可以往演員方面發(fā)展。整個家族都沒出過演員的段奕宏并不十分當真,但終將面臨高考的他還是開始私下里開始關注中國的表演類高校。
高二的時候,中戲又有一名老師去當?shù)亟o伊犁話劇團排演話劇。段奕宏想看看到自己到底有沒有潛質,就獨自跑到話劇團去觀摩。等別人都演完了,段奕宏怯生生地湊上前去問“老師,我想試一試行嗎?”也許是礙于面子,老師看完了他的表演,然后,徑自走了。
段奕宏心里不踏實,多方打聽,找到老師的賓館房間請教。對方給他的回復殘忍又堅決。這讓他很疑惑,推著自行車走在回家的路上,他想不明白:為什么兩個藝術院校的老師給了他截然不同的評價?
像是為了找到這個問題的最終答案,段奕宏偷偷買了火車票,包里背著兩個馕,去往北京。頭一次走出家鄉(xiāng),得先坐20個小時的汽車到烏魯木齊,再坐78個小時火車到北京。98個小時,換來的是不到20分鐘的面試。落榜當晚,段奕宏獨自一人在天安門廣場坐了一宿。如果說第一次考中戲,僅是虛榮心作祟,第二年再考,純源于不服輸?shù)膫€性,但依然不中。
回到新疆后的段奕宏,去了一家果脯廠打工,洗蘋果,倒蘋果,制作果丹皮,日復一日,一個月干下來能掙40塊錢。第三次,段奕宏終于叩開中戲的大門,與印小天、小陶虹、高虎成為同班同學。
這個看起來最好的結果也成為他性格發(fā)生改變的起點。
大學四年,別人都在忙著拍戲、談戀愛,段奕宏則在練習普通話、準備作業(yè),以及對抗自己的自卑。
“可能前面所付出的東西太多、太多了??偸歉鷦e人去比嘛,知識的積累、外形條件、家庭條件……看不到自己的希望和未來。我在懷疑我的選擇是否是一個最大、最大的錯誤。我想到了放棄自己的生命。”段奕宏在回憶大學四年的時光時曾如此說道。
吃苦、緊繃的狀態(tài)反而讓他把所有的時間沉浸在學業(yè)上。沒有人找他拍戲,他就琢磨高難度的學生戲。每年學業(yè)考試,他都考第一,畢業(yè)大戲是話劇《馬》,他飾演主角艾倫。故事講的是一個17歲的男孩艾倫,他戳瞎6匹馬的眼睛后被送進了精神病院,心理醫(yī)生狄薩特在分析治療后,最終發(fā)現(xiàn)病因并“治愈”了艾倫。
一段精神病人的內心戲打動了臺下的老師,演出結束后,老師沖上舞臺指著段奕宏質問學校領導,一個這么優(yōu)秀的學生,學校為什么不能留下?當時面臨畢業(yè)的段奕宏正面臨就業(yè)之憂。
正是這樣的訓練,讓段奕宏在以后的職業(yè)生涯中頻頻奉獻了過硬的表演,尤其是很難拿捏準確的單人大段獨白。
出演第一部話劇《紀念碑》時,段奕宏已經被國家話劇院破格錄取,并被文化部作為優(yōu)秀人才特批留京戶口。開場近14分鐘的獨白讓他備感壓力,但每每都能順利完成。
電視劇《士兵突擊》和《我的團長我的團》里各有一場經典的長篇獨白戲,一場是段奕宏飾演的袁朗審問成才,一場是第11集龍文章就要被公審的時候,一連串的反詰與悲憤。那兩段戲完成后,導演康洪雷在當晚請段奕宏吃飯,敬酒祝賀。
其實,他也愿意聽人批評,比如,有人說他會下意識地把個人的真實習慣帶到角色中,比如不經意地面部抽搐等等。他就會反省,“表演讓我在某一瞬間可以探索未知的自己。如果把演員個人的、下意識的習慣帶到所有戲里來,這是不成熟的表演。我還是需要進步的,所以表演不能只憑感性,更需要理性,一定是經過判斷和選擇的結果。”段奕宏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好的演員都很脆弱,因為需要完全地投入角色的情感世界,但成熟的演員都很理性,因為如何從角色中抽離出來,不讓角色傷害生活中的自己是門學問。每次拍戲結束,段奕宏都會盡快脫離于虛構的角色,從那種決絕的狀態(tài)里抽身。“買菜、跑步、陪陪家人,過正常人的生活,自然就抽離了。”段奕宏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