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桂林10月10日電 題:探訪廣西舉重之鄉(xiāng):小村莊走出多位舉重世界冠軍
作者 楊陳 歐惠蘭 楊宗盛
今年9月,在泰國芭提雅進行的2019年舉重世界錦標賽上,廣西臨桂籍選手石智勇以抓舉166公斤,挺舉197公斤,總成績363公斤獲得男子73公斤級抓舉、挺舉、總成績三項冠軍,同時打破自己保持的挺舉和總成績兩項世界紀錄。近日,記者驅車來到廣西桂林市臨桂區(qū)五通鎮(zhèn),探訪這座走出多位舉重世界冠軍的小村莊。

桂林市臨桂區(qū)業(yè)余體校舉重隊教練肖雙貴在指導學生訓練?!钭谑?攝
位于廣西桂林市西北郊的臨桂區(qū)五通鎮(zhèn),是桂西北四大古鎮(zhèn)之一,也是著名的“舉重之鄉(xiāng)”。當?shù)叵嗬^涌現(xiàn)出肖明祥、唐靈生、肖建剛、石智勇等奧運或世界舉重冠軍。
走進五通鎮(zhèn),小鎮(zhèn)中街的五通中心小學便是當?shù)嘏e重世界冠軍啟蒙訓練的搖籃。一棟五層樓高的舉重綜合樓聳立在操場上。訓練館內,杠鈴、鐵餅、軟墊等訓練器材一應俱全,墻壁上貼著“拼搏”、“奧運精神永駐我心”等標語。在臨桂區(qū)業(yè)余體校舉重訓練館內,也有多名學生正在進行仰臥推舉等基礎訓練。
如今這里的訓練條件,對于世界冠軍肖建剛來說,是其當年訓練時“想都不敢想的夢”。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11歲的肖建剛在叔父的影響下,進入五通小學舉重隊訓練,與唐靈生成為隊友。肖建剛說,我們當時是在黃泥操場上訓練,舉完杠鈴后砸到地上,很容易砸出坑,也沒有膠墊緩沖。因為條件簡陋,杠鈴受自然天氣氧化而銹跡斑斑。下雨天只能換一種訓練形式,在屋檐下壓關節(jié)。”
“以前清晨四五點鐘天還沒亮,就要將兒子送到學校訓練。看著他小小年紀每天練得那么累,也勸過他放棄。幸好他自己堅持了下來。”肖建剛的母親唐秀英如是說。

桂林市臨桂區(qū)業(yè)余體校舉重隊教練肖雙貴在指導學生訓練。 楊宗盛 攝
1996年,在第26屆美國亞特蘭大奧運會上,唐靈生打破了59公斤級舉重的世界紀錄并獲得冠軍,為中國舉重奪得了12年來的第一枚奧運金牌;肖建剛獲得64公斤級舉重總成績第三名。1997年,肖建剛奪得第68屆世界舉重錦標賽挺舉和總成績兩項冠軍、抓舉亞軍。
肖建剛和唐靈生的成功,與他們的啟蒙教練唐運桂密不可分,一位從田間地頭走出來的國務院津貼獲得者。1980年,上級決定成立五通小學舉重隊,唐運桂被聘請為代課體育老師兼舉重教練。
“最初的時候沒有場地,只有在露天練習。后來學校給舉重隊劃撥了一間80多平米的教室,我們基本都在學校同吃同住。90年代應該說是舉重隊最旺盛的時候,最多的時候將近有40個學生。”年近七旬的唐運桂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