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网站色欧美视频,今夜无人入睡免费播放电视剧,日韩成人毛片在线,粉嫩av中文字幕,国产黄色大片在线观看,哥布林的洞窟,黄色小网站入口

您現在的位置:?臺海網 >> 新聞中心 >> 娛樂 >> 電視  >> 正文

《國家寶藏》引發(fā)"化學反應"?原來節(jié)目還能這樣做

m.dddjmc.com 來源: 人民網 林靜嫻 用手持設備訪問
二維碼

  《國家寶藏》甫一推出,便成為一檔現象級節(jié)目,尤其深受年輕人喜愛,承載著數千年歷史的國寶與今天的新新人類正在發(fā)生著一場劇烈的“化學反應”。

  印象中寂寞的文博類節(jié)目,如何熱鬧起來了?

  記者采訪節(jié)目主創(chuàng)團隊,一步步揭示“國家寶藏”背后的秘密——文物是如何活起來的?傳統文化是如何走近年輕人的?主旋律的節(jié)目如何做得既叫好又叫座……

  收視熱現象背后更值得思考的是,我們對“90后”、“00后”的文化需求真的懂得嗎?

  【認知】

  每一個博物館都要去一下

  “看到哭,是我上歲數了嗎?”

  “95后”米莉邊看《國家寶藏》邊抹眼淚邊發(fā)彈幕。

  盡管有《中國詩詞大會》和《朗讀者》等珠玉在前,但不得不說,《國家寶藏》是2017年年底央視打造的又一大爆款。

  只是火爆最初并不是在央視的播出平臺上引爆的?!秶覍毑亍?的傳統收視率并不很高,但在互聯網上,它的熱浪掀得很快:第一集才播出的時候,節(jié)目就上了熱搜,在知乎上形成了話題,在豆瓣上得到了9.5的高分;上線騰訊視頻僅5天,播放量就突破了3000萬,很快達到了6000多萬,如今這個數字還在不斷攀高;節(jié)目在以“95后”、“00后”為收視主力的B站上,點擊量迅速跨越爆款門檻300萬而達到了驚人的1200萬,近20萬條彈幕撲面而來,各種花式表白——“好愛這個節(jié)目”,“立志每一個博物館都要去一下”,“此生不悔入華夏”……

  可見,《國家寶藏》火在了網絡端、移動端,征服的是大量年輕觀眾的心。無怪乎節(jié)目總制片人、央視綜藝頻道節(jié)目部主任呂逸濤一再說,要搜集全媒體傳播數據,否則不足以準確、客觀地反映節(jié)目受歡迎程度。

  承載著“上下5000年”中華文明發(fā)展精華的國寶文物,與人們印象中愛玄幻、愛追星、愛??岬?ldquo;90后”、“00后”,怎么會發(fā)生這么劇烈的“化學反應”?

  當記者把這個問題拋給節(jié)目制片人、總導演于蕾時,她反問:“我們老想著 ‘90后’、‘00后’應該是什么樣的,可我們想的就一定是對的嗎?”

  于蕾出生于1979年,兩年前開始醞釀要做一個文博類節(jié)目時,她最大的目標和最大的遲疑都是節(jié)目能否受到年輕人的喜歡,為此,她專門去找B站內容總監(jiān)聊天,對方告訴她的兩個事實讓她十分意外:一是現在的“90后”普遍特別愛國; 二是B站上最火的IP居然是上世紀90年代唐國強版的電視劇《三國演義》??傊?ldquo;90后”、“00后”并不是傳說中的傻白甜、喜歡無腦的東西,而更渴望有價值、有營養(yǎng)的知識。

  “我后來理解了。這一代人沒有經歷過這個國家的苦難歲月,他們自打出生,就看著這個國家一天天欣欣向榮,所以他們的身體里裝滿自豪,特別能被展現祖國偉大、文化燦爛的節(jié)目所燃爆。”于蕾說自己十七八歲的時候也迷《三國演義》,一到播出時間就搬張小桌子對著電視機抄臺詞,“‘70后’和‘90后’的鴻溝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大。”

  抄臺詞的于蕾們和最愛拿 《三國演義》做“鬼畜”(指通過剪輯,用頻率極高的重復畫面和聲音組合而成的一段音畫同步率極高的視頻)的“90后”、“00后”之間,差著十幾、二十幾年,按現在流行的“三年即一代”的說法,這當中赫然隔著七八代,是什么共同的東西打動了時間軸兩端的他們?

  呂逸濤的話一針見血:誰沒年輕過?

  他認為,今天的年輕人和曾經年輕過的我們是一樣的,只要處在青春的階段,都會對歷史的宏大敘事、對本國的燦爛文明報以熱忱。文物看似古老,但承載著歷史文化,維系著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當《國家寶藏》以“前世傳奇”和“今生故事”相結合的方式講述文物從古至今的故事時,年輕人從中看到了凝聚在文物身上的古人的智慧和精神,就會自然而然地為中華文明喝彩,為身為華夏兒女自豪。

  認識了年輕人的“真面目”,看似冷門的文博,在于蕾他們看來就不是冷門了。“《我在故宮修文物》不就是從B站上火起來的?文博是個富礦,是個好東西,它能吸引我,一定也能吸引今天的年輕人。”于蕾說。

  于是,于蕾、湯浩在2015年的時候,組隊策劃《國家寶藏》項目,并參加央視的創(chuàng)新節(jié)目大賽,拔得頭籌,獲得了海外培訓的機會。在英國受訓的40天里,她抽空逛遍了倫敦大大小小的博物館,深感“老外”的生活里,博物館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去處,“人們可以去博物館上課,也可以去博物館談戀愛,博物館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而反觀我們,從老到少,都知道文物是個好東西,卻并不都知道好在哪,故宮成了全國人民到此一游的旅游景點。”

  這段經歷更堅定了她做《國家寶藏》的決心。

  【模式】

  原來節(jié)目還可以這樣做

  項目啟動時,于蕾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想要普及“國家寶藏”,但普及什么、怎么普及,都不明確。“我們團隊做了這么多年包括春晚在內的大型棚內節(jié)目,就想這次要不做個外拍吧,所以開始的方案更像是一個純戶外的真人秀,總之,跟現在除了名字一樣,其他都不一樣。”于蕾回憶道。

  在推進過程中于蕾發(fā)現,最初的點更多考慮如何接地氣,顯得細巧了些。“團隊不停地推倒重來,中間還想過做與吃穿住行相關的文物,總之就是想引起大家對文物的興趣。”于蕾說。摸索一個對的方向是最煎熬的,呂逸濤鼓勵說:“要對得起‘國家寶藏’這四個字,要做國家臺應該做的事,不去跟人家拼娛樂拼嗨。”

  俗話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但世間的事往往是初心易得,始終難求。于蕾們的初心是讓人們尤其是年輕人關注文博,讓傳統文化“活”起來,可怎么引人關注、怎么“活”起來,始終有個方法論問題。時代不同了,今天的年輕人和過去的年輕人畢竟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深刻意識到不同,依慣性做一檔介紹文博知識的傳統節(jié)目,《國家寶藏》不會有今天的成功。

  呂逸濤一直很注重受眾研究,在他看來,老一代的觀眾習慣于單向的線性傳播方式,而今天2.77億“90后”網民,是在指尖上長大的,網絡培養(yǎng)了他們很多習慣,比如多點接收,即可以在一時一地同時接收多種信息,對知識的渴求是他們的群體特征之一。還有速度感,他們要的是立刻、馬上,如果一個移動端頁面加載時間超過5秒,就會流失掉超過70%的用戶;如果一檔節(jié)目不能快速、有趣、密集地提供年輕人知識,就沒法吸引他們看下去。

  知道了年輕人是什么樣的,就要給出和他們匹配的東西,主創(chuàng)團隊逐漸認識到,改棚內為外拍只是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重要的還是內容、內容、內容。

  和以前的綜藝節(jié)目不同,《國家寶藏》的演職員表上有“模式研發(fā)”一欄,湯浩既是節(jié)目的執(zhí)行總導演,也是模式研發(fā)者之一。他解釋,《國家寶藏》 是一種紀錄片和綜藝節(jié)目的結合模式。影視界有位前輩曾經說過,要把紀錄片拍得像電視劇那樣好看,要把電視劇拍得像紀錄片那樣真實:真實滿足了年輕人對知識的需求,好看則適應了現代人的收視習慣。文物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講述過多次,但紀錄片的形態(tài)比較陽春白雪,覆蓋的人群不大;而綜藝既是廣大觀眾喜聞樂見的節(jié)目方式,也是央視綜藝頻道創(chuàng)作團隊的基本功。“我們發(fā)揮所長,用綜藝這個外殼,去包裹一個大家以為和自己沒有關系的、厚重的東西,讓大家愿意去走近,走近后才能發(fā)現:哦,原來這東西是和我有關系的。”

  對此,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評價說:“在人們的刻板印象中,博物館和文物是嚴肅、沉重的,綜藝節(jié)目是娛樂有趣的。兩者如何共處?一個共同的價值承載,就是文化?!秶覍毑亍钒鸭o錄片和綜藝節(jié)目兩種形式融合運用,以文化的內核、綜藝的外殼、紀錄片的氣質,創(chuàng)造了一種全新的表達方式。”

  這種“綜藝+紀錄”的模式以前從沒有過,以致于節(jié)目開播前,于蕾向臺里負責銷售的同事介紹了一個多小時,同事還是聽得云里霧里,“一個勁兒地問我,你們的節(jié)目和哪個節(jié)目比較像。我沒法回答,因為沒一個像的。”于蕾說。第一集播出后,那位同事在于蕾的朋友圈里點贊留言:“原來節(jié)目還可以這樣做!”

  【故事】

  走進人心,不管這顆心年老還是年輕

  凡是好的節(jié)目,多是勝在講好了故事,《國家寶藏》也是。

  于蕾爸爸也對文博感興趣,但以前看紀錄片,看完后記不住多少,這次看了《國家寶藏》第一集,興奮得睡不著,等到女兒回家,就跟她滔滔不絕地講了一個多小時,節(jié)目里說到的所有細節(jié)他都記住了。于蕾媽媽也對她說:“以前我和你爸旅游時買了編鐘的紀念品,但不曉得這東西好在哪里,現在總算明白了。”

  故事始終是節(jié)目組選文物、選守護人和今生故事講述者的核心訴求。如果看“顏值”,“爛竹片”云夢睡虎地秦簡不會入選,但是,當節(jié)目講到它的主人隨葬自己全部的工作筆記,講到它在環(huán)保、見義勇為等方面的超前意識時,無論是現場的觀眾,還是屏幕前的觀眾,無不唏噓驚嘆。

  在炫目的外表之外,《國家寶藏》 之所以成功,尤其是在年輕人中受歡迎,采用了年輕人喜歡的話語體系、講述方式是關鍵。

  講述文物背后的歷史故事,如果用傳統的字幕或者旁白會顯得比較枯燥,而《國家寶藏》采用了情景劇的方式,演活了文物背后的故事。尤其是當紅明星們表演時,臺詞中還穿插了不少網絡流行語,雖然略有爭議之聲,但確實達到了文化科普的目的。

  《國家寶藏》給年輕人帶來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東西。比如音樂。除了片頭特別能點燃觀眾熱情的那英唱的“一眼千年”,節(jié)目每一集都用到了年輕人熟悉的音樂,以至很多人驚呼“原來你是這樣的央視爸爸”。

  還有屏幕下方新穎的知識解讀方式,于蕾將其命名為批注,一開始很多人擔心會影響觀眾收看。最后,呂逸濤拍板:可以嘗試。事實證明,觀眾是歡迎這樣密集的信息輸出的。

  另外,在節(jié)目中引入一系列與文物有關的今生人物,向觀眾展現他們對文物的情感與思考,也是這個節(jié)目打動人心的地方。比如節(jié)目請到了74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國畫顏料制作技藝”傳承人仇慶年現場演示,除了讓觀眾更清楚地了解古代繪畫顏料的制作難度以外,老人獨自去深山老林尋找礦石的故事,更感染了大家;老中青三代故宮志愿者的亮相,也讓觀眾感受到他們的虔誠和敬業(yè)。這和曾經引來萬人空巷的《舌尖上的中國》是一樣的,相比美食,更走心的是美食背后的人情故事。

  是故事,走進了人心,不管這顆心是年老的還是年輕的,它都不會拒絕一個好故事。

  【誠意】

  學到的不是巧,而是笨

  很多人問于蕾:除了發(fā)現“老外”愛去博物館,《國家寶藏》真的和40天英國培訓沒關系嗎?

  潛臺詞是《國家寶藏》有沒有拷貝外國節(jié)目的成分。確實,近些年來,凡是火的節(jié)目,很多都是購買了海外版權。“但恰恰相反,國外一些電視臺正在和我們談《國家寶藏》的版權輸出。”湯浩介紹。

  購買版權,拷貝模式,省力又有收視保障,但這不是《國家寶藏》選擇的取巧之路。于蕾在英國的40天,學到的不是巧,而是英國電視人的笨。

  有件事讓她印象深刻:BBC(英國廣播公司)在制作某檔節(jié)目時,需要12個素人(指沒有任何演出經驗的普通人),他們就花數月時間,去飯館、咖啡館等人多的地方,一個一個地聊,直到從上萬人中找出合適人選。“而我們通常會設定好要什么樣的,然后照著設定有針對性地去找。”

  高速發(fā)展和激烈競爭讓我們常常選擇走捷徑,“我們的節(jié)奏太快了,舍不得花時間下笨功夫。”于蕾感慨。而《國家寶藏》的成功,靠的卻正是笨功夫。“人們往往以為央視做什么事都很輕松,其實不然,這個節(jié)目能做出來,真的不容易。”

  不說前期全國各地一個個跑博物館,不說查閱浩如煙海的文獻資料,不說反反復復打磨方案,即便在后期確定了方案之后,在對每一件文物的選擇上、每一個故事講述的角度上、每一層現實意義的開掘上,于蕾他們都花了大量的時間去糾結去比較,直到尋出一個能讓他們自己激動不已的點。

  確定了文物名錄,想好了每件國寶要講述的故事,實際上國寶已經被賦予了某種“性格”,選擇的明星守護人就要和文物很“搭”才行,而不是誰有空、誰愿意來就行。這個要求是相當苛刻的,即使綜藝頻道有著豐富的明星資源,也在請明星的問題上遭遇種種挫折。

  想得到的合適的明星,都被節(jié)目組“騷擾”了一遍。有些嘉賓本身就是文物愛好者,會把邀約當作莫大榮幸,但更多的明星或者因為檔期或者因為不了解這是個怎樣的節(jié)目而拒絕了《國家寶藏》。“節(jié)目還沒做出來,也沒有可以拿來類比的,聊的又是明星們通常不熟悉的文博話題,人家不明白、不愿來真的很正常。”為了這個節(jié)目,于蕾把從業(yè)以來積累的人情幾乎都用了。

  請明星的苦還不算苦,因為導演組給了明星多頭任務:提前排練、外拍短片、古裝演戲、參加訪談……以致外聯組的工作人員苦不堪言,他們問導演組:“確定要每一個明星都去博物館現場看文物嗎?咱不能每集就去一個明星,另兩位在臺里搭個棚、用拍廣告片的手法拍嗎?”

  并非沒有猶豫過。因為,要求每一位明星進博物館看文物,實在太難了。至少出動三組人馬:一組是節(jié)目組的攝制團隊,要飛去各地博物館;一組是博物館工作人員,從館長到安保;還有一組是明星及其助理、化妝師等人。至少占用兩天時間:一天熟悉腳本和環(huán)境;一天拍攝。而這么大動干戈,最后只是剪成兩分鐘不到的短片。

  節(jié)目組給明星的費用是友情價,卻要他們騰出這么多時間、做這么多事……想想,導演們自己也倒抽一口涼氣。但是,文物不能拿到演播室現場,怎么讓現場和屏幕前的觀眾體會到文物帶給我們真實、直觀的第一感受?只有借用明星的眼睛。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和我們中的大多數一樣,都是文博“小白”,他們第一眼看到文物的反應是最真實的,就像演員段奕宏,第一眼看到勾踐劍時不自禁地說了句“這么短”。即使是文博知識豐富的主持人王剛,在親眼見到曾侯乙編鐘時,竟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對著編鐘深深鞠了一躬。“純屬情之所至,不是演的,我們要的就是這種效果。明星是公眾人物,老百姓關注明星,會跟著他們去‘看’文物,他們的震撼、感動就是老百姓的震撼和感動。作為守護者,如果他們都不去博物館,節(jié)目怎么有說服力?”于蕾說。

  因為對“笨”的堅持,最終27件國寶與27位國寶守護人的“一眼千年”,一點沒玩虛的。“有沒有誠意,是不是真心,觀眾一看就知道。”

  備受折磨的還有“今生”組的編導們,文物的發(fā)掘者、修復者、研究者、展出者,這些都是想得到的角度,為了找出更多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角度,今生組一個個去找、一個個去面談。但就是這樣覓來的四五個備選,有時候仍然會在集體討論時被刷掉。

  也有看似得來全不費工夫的時候。比如各種釉彩大瓶的今生故事講述者、故宮志愿講解員張甡,就是于蕾帶隊去故宮調研時遇上的。那天,他們一行十多人剛進瓷器館,張甡迎面走來問他們是否需要講解員,說自己什么問題都能回答,果然那天張甡沒被問倒。節(jié)目組記下了這個人。但饒是如此,節(jié)目組仍然兜兜轉轉找了很多人之后才確定張甡是最合適的。費這么大勁,就是怕圖一時省事而錯過了更合適的人選。

  過去的一個月里,于蕾是忐忑的:節(jié)目播出前,她忐忑節(jié)目能否如她所愿,“從3歲到80歲,從有文化到沒文化,都能覺得好”;第一集播出后好評如潮,她又忐忑,第二集會不會讓大家失望;即使第一季全播完,相信她還會忐忑,第二季能否續(xù)出新意?

  忐忑是一種敬畏,始終忐忑,便是始終保持了一顆敬畏心。也許,這就是節(jié)目成功的根本原因。

  記者手記

  按比例勾兌,收獲不到年輕人的真心

  正如001號講解員張國立所說:歷史從來就不是一個單面體,節(jié)目給大家一個新的角度去看待歷史?!秶覍毑亍饭?jié)目本身,也給了大家一個新的角度去看待今天的年輕人,一個新的角度去實踐媒體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只有黃金節(jié)目,沒有黃金時間。這是網絡時代的殘酷現實,卻也是網絡時代給予人們的平等機遇?!段以诠蕦m修文物》和《國家寶藏》的接連大熱,證明只要善于使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文博領域也可以成為自帶流量的資源富礦,也能誕生爆款。

  無論是采訪節(jié)目總導演于蕾、執(zhí)行總導演湯浩,或是主創(chuàng)團隊的其他成員,還是采訪央視綜藝頻道節(jié)目部主任呂逸濤,記者最后一個問題都是:能從中總結出幾條經驗嗎?

  呂逸濤的回答是:年輕時我們都有對知識的渴望,而這個時代的年輕人想要吸收的知識更多,《國家寶藏》這樣高強度、高密度的信息輸出,恰恰是他們所愿意接受的。

  于蕾的回答是:首先確定要做的事是否真的有意義,如果真的有意義,真的值得讓更多人認知、分享,那就去做;做的時候,別只顧著自己表達爽了,要時刻把觀眾裝在心里。

  呂逸濤、于蕾的回答并無多少玄妙。相對他們正統而波瀾不驚的經驗之談,數據抓取、用戶畫像顯然更時髦、更符合網絡時代對成功秘訣的期待,但這恰恰是呂逸濤們所摒棄的。他說:“如果按照某些所謂的數據研究報告,在節(jié)目中加入多少比例的玄幻、多少比例的荒誕情節(jié)等等,這樣做出來的節(jié)目是沒有誠意和溫度的,更是不負責任的,最終也未必會火。”

  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標題“大數據告訴你”、“大數據跟你說”,然而,所有數據意義的告知者并非數據本身,而是數據的分析者,說話的永遠是人,永遠都會帶有個人主觀性。對于各種數據解讀報告,我們是否該保持某種警惕?在一個巨變、多元的時代,真正有參考價值的或許永遠是人心底的共性需求。

  中國大約有三四億的“90后”、“00后”人口,關注他們,是關注國家的未來;忽視他們,是對未來的罔顧。他們是多姿多彩的一代,也是接受度非常大的一代,不要想當然地認為正兒八經的東西對他們來說已經過時。他們能接受知乎、在行,也能接受《國家寶藏》。

  限制對年輕人的想象,就是給自己設限,就是給未來設限。

相關新聞
羅源:有“歷史文化味”的步道開放

臺海網1月3日訊 據福建日報報道,元旦當天,羅源縣重點民生工程、總長2.6公里的鳳梅林蔭游步道二期路段正式對外開放。步道將羅源城關兩大公園——鳳山公園和梅嶺公園串起來,群眾又多了一個休閑鍛煉好去處。圖為羅源群眾在新開放的步道游覽觀光。 元旦當天,羅源縣重點民生工程、總...

"知識跨年"是新時代的新氣象

踏入2018年,熱鬧了一夜的央視及各大衛(wèi)視跨年晚會讓許多觀眾意猶未盡。作為歲末年初收視爭奪戰(zhàn)的重要一節(jié),參與跨年晚會角逐的電視臺比往年明顯增多:除了江蘇、湖南、東方、浙江四大衛(wèi)視,央視和四川衛(wèi)視也加入其中。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各大衛(wèi)視的跨年晚會不再一味比拼明星,舞美、創(chuàng)意成為主角,“知識跨年”竟然成為了主流。   當人們還把跨年晚會當成新生事物...

《國家寶藏》持續(xù)熱播?觀眾不只需要“更快的馬”

觀眾需要娛樂,更需要精神的滋養(yǎng),電視節(jié)目應主動挖掘和引導高層次需求   中央電視臺與全國9家博物館合作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節(jié)目《國家寶藏》持續(xù)熱播,這些國寶級文物的“前世傳奇”和“今生故事”,讓很多觀眾感嘆:中國文物很豐富,中國文化有內涵。   不僅是《國家寶藏》,近年來,電視綜藝節(jié)目深度挖掘優(yōu)秀傳統文化資源,出現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