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軍大業(yè)》中的朱亞文、歐豪、劉昊然
業(yè)內規(guī)則:誰人氣高,誰就是主演……
實際上,電視劇的產業(yè)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從小作坊式的精雕細作變成快速的模式化生產,以適應影視資本逐利要求。模式化生產的特征在于,片方手握熱度極高的網絡文學IP,搭配年輕演員尤其是人氣偶像,用特效、畫面和龐大投資作為噱頭,以此吸引人。這個規(guī)律被運用在仙俠玄幻、青春言情、諜戰(zhàn)等當前熒屏上最流行的題材中。
有業(yè)內人士分析說,盡管之前有很多成功的范例,但更多的是制作方實在無法改編出比肩原著的影視版本,于是順應年輕觀眾的喜好,利用粉絲和演員之間的黏合力,在資本和互聯(lián)網的互推之下,播完就完,獲利就走。在關鍵的選角階段,為了適應年輕觀眾的審美,業(yè)內基本做法就是,尊重粉絲民意,誰人氣高,誰就有最多機會做主角。談到張藝興、陳偉霆擔任《老九門》的主角,著名制作人白一驄表示,“雖然我們也要考慮演技因素,但目前來看不現實,因為最終也要有利于銷售和發(fā)行的便利程度”。
對于選角偶像化的現象,他則將此歸結為“由市場決定”,“這是一個殘酷的事實,這是廣告主和觀眾的選擇,電視劇銷售現在還處在B2B(企業(yè)對企業(yè))的階段,所以是哪個演員人氣高,哪部戲就好賣”。他還透露,劇組都在搶演員,搶不到就無法開機。
人氣演員炙手可熱的現實已經導致了一些風險出現。據了解,如今一部電視劇的制作費用嚴重失衡,砸在演員上的錢占了70%,有的演員甚至能憑借一部戲拿到上億元片酬,實在驚人。知名導演鞠覺亮曾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很多年輕演員會一連接下幾部作品,同時開拍,嚴重影響劇組的進展,“我每天都聽到很多他們不拍戲的理由,比如‘北京霧霾大,我今天不拍戲’、‘天太冷,我不想下車’,真的很可笑。”
更為極端的情況是,有年輕演員甚至對劇組放言,“不要和我談什么角色、劇本,有我這張臉就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