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日報訊(記者 韓軒)破敗的中山碼頭石墻矗立在舞臺上,把記憶拉回到了1937年的南京。4月24日晚,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的大型原創(chuàng)歌劇《拉貝日記》亮相國家大劇院歌劇節(jié)。歌唱家薛皓垠化身為有“中國辛德勒”之稱的約翰·拉貝,與徐曉英、田浩江等歌唱家一起演繹了南京大屠殺中國際友人救助中國平民的真實故事。 對于中國人來說,南京大屠殺是一段沉痛的記憶。1937年,南京在日軍的瘋狂轟炸下變?yōu)槿碎g地獄。故事就在悲痛的氣氛中開始,大幕拉開,伴隨著一曲熟悉的巴赫小提琴曲,薛皓垠飾演的德國商人約翰·拉貝走上舞臺。“在狂轟濫炸的日子,只有音樂能給我些許慰藉。”看到滿目瘡痍的南京城,拉貝感慨著南京市民接下來的遭遇。 尖銳的管樂呼嘯,預示著飛機大轟炸的來臨。面對日軍的暴行,拉貝與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院長明妮·魏特琳、美國傳教士約翰·馬吉以及其他二十幾名西方友人,對平民展開了人道主義救援。拉貝把相當數(shù)量的南京市民安頓在安全區(qū)中,并與日本軍方持續(xù)周旋。 雖然故事十分慘烈,但作曲家唐建平創(chuàng)作的音樂卻沒有一味煽情,而是在沉重中蘊藏著溫情。魏特琳有相當多動聽的詠嘆調(diào),尤其她拒絕撤離南京時,唱出一句“南京是我第二個故鄉(xiāng)”,音樂風格還包含幾分明媚的氣息。唐建平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是他在創(chuàng)作中有意為之。“歌劇舞臺不能像影視作品那么寫實,要避免殺戮的情節(jié),同時還要表現(xiàn)出同樣的震撼力。”唐建平說,這對他的創(chuàng)作來說是一個難點,但他堅信歌劇可以通過音樂,讓觀眾在血腥殘酷的日子中感受到對光明的向往,從而更加痛恨黑暗。“所以我在歌劇一開始就用了一段巴赫的音樂,主人公拉貝和巴赫一樣都是德國人,巴赫的音樂也凝結(jié)了人類對生死的思考,代表人類對愛的崇尚。” 《拉貝日記》于2017年首演,如今在大劇院上演的巡演版,是作曲、編劇、導演、舞美設計等多方面全新創(chuàng)排后的最新版本。該劇將于7月赴德國柏林國家歌劇院、漢堡易北河愛樂音樂廳等地巡演。 |
新華社拉薩4月22日電(記者李鍵、王學濤)拉薩河南岸的寶瓶山,在沉寂了近半年后,夜晚再次光彩絢麗,與對面燈火輝煌的布達拉宮遙相呼應。一山一宮,共同守望著一段流傳千年的愛情故事。 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下嫁吐蕃,途中在次角林扎營休息,并將身旁的山頭命名為寶瓶山。對面的紅山上,松贊干布為迎娶文成公主修建了布達拉宮。 20日晚上,《文成公主》第七季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