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北京12月20日電(記者 白瀛)舞臺上掛著金燦燦的“守舊”,放著中式桌椅,幕起,伴隨著鑼鼓聲,一片熱鬧的戲班后臺景象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北京人藝新排話劇《名優(yōu)之死》20日在首都劇場首演,一代戲曲名伶的臺前幕后“戲夢人生”就此展開。 《名優(yōu)之死》是田漢創(chuàng)作的三幕話劇,以清末名須劉鴻升為原型,講述注重戲德戲品的京劇名角劉振聲,在徒弟劉鳳仙小有名氣而被流氓惡霸腐蝕后,起而抗爭卻倒斃于舞臺上的故事。該劇1927年在上海首演,1957年、1979年兩度被北京人藝搬上舞臺,于是之、童超、黃宗洛、朱旭等都曾是主演,本次由閆銳、李小萌等主演。 作為第三度排演的導演,北京人藝現(xiàn)任院長任鳴說,本次重在表現(xiàn)藝人的規(guī)矩和氣節(jié)。“一個行業(yè)的規(guī)矩和氣節(jié),關系著它的生存和毀滅。呼喚做人從藝的規(guī)矩和氣節(jié),這也是該劇在如今推出的現(xiàn)實意義。” 劇中,主人公劉振聲的一句“我活著是為了唱戲”,道出了一代戲曲人對傳統(tǒng)藝術的堅守;而高潮部分,全場更是響起了梨園行行規(guī)。 戲曲元素入話劇屢見不鮮,但該劇中戲曲不只是一種元素,而是內(nèi)核。從開場大京班的武戲,到劉鳳仙的《貴妃醉酒》、劉振聲的《打金磚》,從身段到唱段,《名優(yōu)之死》都演出了實打?qū)嵉恼婀Ψ颉?/p> 舞美也借用戲曲元素,空間在虛實之間無限擴張,人物在其中演繹著大時代命運沉浮間個人的渺小與宏大。開場的“守舊”、尾聲的“同光十三絕”背景,讓觀眾如同走入梨園舊夢,感受民族文化的珍貴,追憶一代代人堅守的精神寶藏。 |
相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