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薩爾布拉克草原,云彩聚集在天邊,秋草泛出淡淡的金黃。這里緊鄰哈薩克斯坦,雖然名叫草原,但實際上是一片草木并不茂盛的荒灘。
一
沿著崎嶇的牧道一路向西,一座由深褐色土塊砌成的房子矗立在茫茫戈壁上,遠遠望去,門上“守邊人”三個燙金大字在霞光中熠熠生輝。這里是魏萍和她的父親魏德友、母親劉京好的家。
早上8點多,魏萍吃完早飯,和往常一樣,帶上干糧匆匆出發(fā)了。從家向西8公里,就是中哈邊境173號界碑。魏萍一邊趕著羊,一邊盯著邊境線。
59年來,薩爾布拉克草原上的植被黃了又綠,昔日戰(zhàn)友陸續(xù)告老還鄉(xiāng),邊防戰(zhàn)士換了一茬又一茬,就連世世代代住在草原的牧民都搬到了條件更好的地方,魏德友和劉京好卻依然堅守在這里。巡邊、勸返和制止臨界人員……夫婦倆用實際行動筑成了邊境線上的“活界碑”。2021年6月29日,魏德友榮獲“七一勛章”。
2017年2月,在山東老家工作生活了17年的魏萍,踏著積雪、拎著行囊,只身來到寒風(fēng)凜冽的薩爾布拉克草原。
“你辭職干啥?”母親劉京好問。
魏德友則盯著她說:“你可要想好,回來就沒有回頭路了。”
望著白發(fā)蒼蒼、滿臉皺紋的爹娘,魏萍一臉堅定地回答:“我想好了,邊防是我的家、生我養(yǎng)我的家。你們不回山東,我就來守邊防、照顧你們。”
1995年,23歲的魏萍離開了薩爾布拉克草原,入伍來到新疆軍區(qū)某師通信營。經(jīng)歷了軍營生活的淬煉,魏萍對父母的堅守有了更深理解。
退伍后,魏萍回到山東老家工作。每每長途跋涉去探望父母,看到父親日益蒼老的臉龐和母親日漸佝僂的身體,把他們接回老家養(yǎng)老的想法就在魏萍心里打轉(zhuǎn),但得到的回復(fù)總是那句“等走不動了再說”。
一次,她與姐姐魏紅、妹妹魏霞結(jié)伴到新疆,目的就是把爹娘“勸”回山東。然而,當她們走進薩爾布拉克,看到施工隊在維修老土屋、挖井、安裝太陽能電源,還有一些記者在采訪父母……
劉京好高興地告訴她們:“你們的老爸上電視、報紙啦!”
魏德友則笑著說:“俺這輩子活得太值了,咱得感謝黨和政府??!”
“看來,計劃又要泡湯了。”魏萍心想。但是,她還是不愿放棄:“孫子們可都盼望你們回老家呢。你倆年紀這么大了,該回去好好享享清福了。”
老兩口倔得很。“俺們還走得動,身體還硬朗,你們把日子過好就是對我們最大的孝順。”魏德友說。劉京好接腔:“俺們在這待了幾十年,習(xí)慣了,去哪都不踏實。”
從前是“等走不動了再說”,如今是“去哪兒都不踏實”。魏萍想,這次真的是無望了。
后來,魏萍“守邊防”、照顧父母的想法,得到了丈夫的支持。她辭去老家的工作,回到熟悉的薩爾布拉克草原,成為一名護邊員。當時,魏德友拿出自己的“四件寶”:一個銹跡斑斑的老式軍用水壺、一臺收音機、一個用了30多年的望遠鏡和一支開裂的羊鞭,交到魏萍手上。
這個老式望遠鏡,是魏德友的“寶貝疙瘩”。過去,魏萍兄妹幾個連碰都不敢碰一下。而今,陪伴魏德友多年的寶貝,已經(jīng)成為魏萍最親密的“戰(zhàn)友”。
“把這段邊境線守好,不要考慮個人得失。”這是魏德友樸素的叮囑。
二
“家住路盡頭,屋在國界旁,種地是站崗,放牧為巡邊”,成為魏萍的日常。
每天早上,兩位老人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升國旗。這個習(xí)慣他們保持了數(shù)十年。劉京好拽緊繩索,魏德友奮力揮動右臂,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便迎風(fēng)展開。伴隨國歌響起,五星紅旗緩緩升起。魏萍跟在二老身后,向國旗行注目禮。
每當看到鮮艷的國旗,一家人心中就會生出難言的自豪感。
“你去看看羊,吃口飯準備出門吧!”升完國旗,魏德友叮囑魏萍早點出門。
“放心吧,我都接過您的鞭子好幾年啦。倒是你們,在家要注意點,別太累了。”魏萍一邊吃早飯,一邊叮囑。
戈壁灘的生活習(xí)慣與城市大不相同。剛回來時,魏萍有些不適應(yīng),“我第一次巡邊回來,腳疼得不敢著地,走路都是一瘸一拐的”。慢慢地,魏萍練就了一雙“鐵腳板”。在父親的指導(dǎo)和額敏河邊防連官兵的幫助下,她學(xué)會了如何在草原上判斷方向及天氣情況,也能準確研判分析邊情,逐漸成為一名“邊防通”。
巡邊時有險情發(fā)生。最讓魏萍難忘的是有一年寒冬,她穿著厚重的大衣巡邊,不小心跌進了路邊一處近2米深的雪坑。此時,氣溫低至零下20攝氏度,她身上的衣服很快結(jié)了一層冰。萬幸,額敏河邊防連官兵路過時發(fā)現(xiàn)了她。那天,魏萍的身體差點被凍僵,但軍人出身的她還是憑著堅強的意志巡完了全程。
魏德友也常常和魏萍一起放牧,教她認識路邊的一草一木。魏德友不善言辭,對魏萍說的最多的話就是:“既然來了就好好干,時刻提高警惕,再艱苦也要堅持。”
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在雪山環(huán)繞的戈壁灘,格外醒目。“不管走多遠,看到五星紅旗就能找到家了!”魏萍每次到家前,遠遠地就能看到父親魏德友已等在家門口。
“爸,跟您說了,不用等我?,F(xiàn)在天涼了,感冒怎么辦?”魏萍說??粗畠宏P(guān)切的樣子,魏德友默不作聲地笑了笑。
回到薩爾布拉克草原這些年,升國旗、清理羊圈、放牧巡邊……魏萍漸漸習(xí)慣了這種生活。
薩爾布拉克草原的自然環(huán)境比較惡劣。夏天蚊蟲多,魏萍每次都要穿著長袖出門,一天下來衣服要反復(fù)被汗水打濕好幾回。即便這樣,蚊蟲仍然會將她身上咬得又紅又腫。冬天,遇到暴風(fēng)雪天氣,草原上完全分不清方向,她只能拼命往前走。
薩爾布拉克草原的風(fēng)一刮就是十天半月,遇上大風(fēng)能把人刮倒,口鼻里全是沙塵。有段時間,魏德友和劉京好外出參加活動,只剩魏萍獨自趕著一群羊來回。孤獨和害怕涌上心頭,她便用父親的話給自己打氣:“心中有念想,前行有信心!”
近7年的守邊時光漫長又短暫。在這片荒蕪而寂靜的草原上,魏萍學(xué)會了騎摩托車、開皮卡車……腳下的每一寸草地、遠山的每一道腰線,都深深刻在了她的心里。
每次路過173號界碑時,魏萍總會細心地將界碑擦拭一遍。時間久了,界碑在她心中有了溫度。
“父親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為國守邊防。接過父親手中的接力棒,我體會到了他的艱辛,也體會到了戍邊的重要性。”魏萍說。
三
良好的家風(fēng)就是無聲的教誨。那年,魏萍與丈夫商量后,決定把兒子也送到新疆一所寄宿學(xué)校,丈夫暫時留在山東照顧老人。
夜幕降臨,月亮爬上山頭,銀輝遍灑薩爾布拉克草原。這天,魏萍趕著羊群歸來,一進家門,飯菜的香氣撲面而來??蛷d里,白菜蘿卜肉餡餃子已包好;廚房里,蘿卜丸子已炸好出鍋。“這可是老爺子喜歡吃的。”魏萍話音還沒落,兒子伊彥旭就抓起丸子嘗鮮,惹得一家人哈哈大笑。
魏萍還記得,兒子剛來時,看什么都新鮮,逗羊又逗雞?,F(xiàn)在,他已經(jīng)成了家里的得力干將,給四五十公斤的羊打針都靠他,連胳膊被羊角劃了大口子都沒喊疼。
魏萍記得,小時候父母守防,兄妹幾個都是大的帶小的。放假后,他們就手牽手徒步從團場寄宿學(xué)校走回十幾公里外的家,她還曾被寄養(yǎng)在父親的戰(zhàn)友家。那時,她心里挺埋怨父親的。長大后,魏萍漸漸理解了父母。他們堅守在薩爾布拉克草原,是守著初心、守著他們熱愛的土地。于是,她也回來了。
“快7年了,我沒有后悔當初的選擇。我要像父親那樣,用心守護這里的每一寸土地。”魏萍說。
(來源:解放軍報 董藍琳 王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