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烈士家屬來陵園祭掃烈士時,特意帶來家鄉(xiāng)的黃土和特產(chǎn)。新華社發(fā)
前不久,吳玉成在陵園的英名墻上,找到了伯父吳雄奎的名字。吳雄奎烈士犧牲時年僅22歲,他的遺骸于2020年從韓國迎回,通過退役軍人事務部組織的DNA信息比對找到了他的弟弟吳奎俤。已經(jīng)81歲的吳奎俤因為身體原因未能前來,特意讓兒子吳玉成代替他來看望哥哥。
安葬儀式結束后,吳玉成提著一袋產(chǎn)自老家福建閩侯的橄欖祭拜伯父,那是父親專門叮囑他帶來的。“父親說哥哥70多年沒嘗過家鄉(xiāng)的味道了,一定要帶給他嘗一嘗。”吳玉成說。
“目前,我們已對前七批遺骸附隨的數(shù)千件遺物一一登記造冊,建立了電子檔案。”王春婕介紹,下一步他們將細致有序地對第八批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物逐一進行甄別、整理、登記造冊,并錄入文物管理系統(tǒng)進行數(shù)字化保存。
連日來,王春婕仍會接到很多從全國各地打來的電話,請他們幫忙尋找烈士的下落。許多把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當作尋親最后希望的烈士家屬,在這里圓了夢。那些縈繞他們心頭大半輩子的思念之情,終于在刻滿烈士名字的英名墻前,找到安放之所。
“國家在行動,我們在努力,為烈士尋找親人的行動不會停止!”王春婕的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