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春婕(右一)和同事細心整理志愿軍烈士遺物。 受訪者供圖
殘破的水壺、被子彈打穿的鋼盔、破損的鞋底、半只搪瓷碗……陵園烈士紀(jì)念館里,展示著387件志愿軍烈士遺物,見證著烈士戰(zhàn)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英勇與悲壯。其中不少遺物都是這些年陵園先后派人到全國各地烈士的家鄉(xiāng)征集來的。
去年8月27日,根據(jù)征集工作需要,王春婕和同事又一次出發(fā),前往西安、成都、上海等地。在西安,他們拜訪了志愿軍烈士康致中的兒子康明。70多歲的康明一直有個愿望,就是能到朝鮮為安葬在那里的父親祭掃,但由于種種原因未能成行。去年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70周年,康明專門制作了懷念父親的紀(jì)念章,在紀(jì)念章背后刻下父親的事跡,以表達對父親深深的思念。后來,他將這枚紀(jì)念章捐給了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
王春婕和同事還拜訪了志愿軍老兵牛經(jīng)堂,當(dāng)年他和戰(zhàn)友在朝鮮戰(zhàn)場安葬了康致中等烈士。牛經(jīng)堂和妻子都是志愿軍老兵,兩位老人一見到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來的同志,非常激動,迫不及待地給他們展示自己榮獲的獎?wù)乱约霸趹?zhàn)場上用過的水缸。牛經(jīng)堂說:“每名志愿軍都有一個這樣的水缸,如今它就是我們家的傳家寶。”
在成都,王春婕見到了王波烈士的兒子王援朝。王援朝把父親的所有遺物都捐贈給陵園。王波烈士的遺物中有一個筆記本,他在筆記本中寫下這樣一段話:“沒有別的。為全人類的解放、永久的幸福生活,將我的全部精力,甚至生命供(貢)獻全人類,以求實現(xiàn)偉大的理想。”
看到這段話的那一刻,王春婕的內(nèi)心仿佛被什么東西擊中了。對于自己從事的工作,她有了更深的認知。
王春婕在陵園工作了17年,熟悉這里的一草一木。她發(fā)現(xiàn),陵園里有不少烈士沒有親人來祭掃過。
怎樣幫這些烈士找到親人?從2008年開始,陵園和當(dāng)?shù)孛襟w聯(lián)合發(fā)起“期待重逢·尋找烈士親人”活動,許多烈士親屬陸續(xù)與陵園取得聯(lián)系,從全國各地來到這里祭掃。
曾任中國人民志愿軍炮兵7師21團1營3連排長的王守正,在朝鮮淤木里壯烈犧牲。他的女兒、61歲的王先俠來陵園祭拜父親時,王春婕全程陪同。王先俠在父親的墓碑前長跪不起,痛哭不已:“爸爸,我找了你整整57年,經(jīng)常在夢里和你見面。今天,我給你磕57個頭。我想告訴你,這些年,我有多想你……”
王先俠哭著在父親墓碑前磕了57個頭。王春婕站在她的身后,同樣泣不成聲。
一個烈士的名字,就猶如一根紅絲線,一頭牽著祖國,一頭連著家人。“期待重逢·尋找烈士親人”活動持續(xù)了多年,先后幫53位烈士找到親人。
自2014年起,王春婕和她的同事們還承擔(dān)起一項重要任務(wù),對歸國烈士遺骸附隨的遺物進行整理和登記造冊。
“量尺寸、拍照、登記,工作量很大,但我和同事都懷著崇敬的心情進行這項工作。”王春婕說,當(dāng)紅色的印泥重新覆蓋印章上烈士的姓名,“英烈們的生命仿佛又鮮活起來。”
通過整理遺物,王春婕和同事希望盡量還原遺物主人的經(jīng)歷和習(xí)慣。通過棺槨中的一支鋼筆,他們推測烈士生前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為進一步判定烈士身份提供了重要參考。通過對遺物中鞋底形狀、磨損程度的分析,他們借此推斷戰(zhàn)場的慘烈程度及烈士英勇戰(zhàn)斗等情況。
在這些烈士遺物中,有關(guān)部門以刻有個人名字的印章為線索,通過查找檔案、發(fā)動社會力量、進行DNA檢測等方式,最終確認了數(shù)位烈士的身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