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這條天路,才能走好這條路
許多經(jīng)歷,齊達從來沒有告訴家人,只記在日記里。
川藏線上的許多地段是“凍土帶”,每年冰凍期達280天。在天路上奔波,危險相伴,人心難安。
落石砸壞玻璃、塌方阻斷道路、連續(xù)拐彎燒壞剎車片……這些危險,汽車兵每次出任務都要面對。
應付危險,需要敏銳的判斷力、果斷的執(zhí)行力,做到“該停則停、該沖則沖”。
天路奔波10多年,齊達遭遇過山路的塌方、肆虐的沙暴和無人區(qū)的故障。“什么也不說”,有他對使命的擔當,也有他對親人的疼惜。
那些滿溢胸膛的復雜情緒,齊達都一字一句寫給了高高的喀喇昆侖、神圣的岡底斯山;寫給了獅泉河的云、阿里無人區(qū)的夜。在一次次的傾訴、剖析、和自我激勵中,這些寫在日記中的文字支撐著一個男人走向成熟。
一次任務,齊達駕駛車輛在海拔4000多米埡口遇上險情。生死一線間,齊達緊握方向盤,左右控制、輕點制動,車輛在幾乎掉了個頭后終于擦著懸崖緩慢停下。
第一次走新藏線的“徒弟”李陽嚇壞了,坐在副駕駛座位半天說不出話。
齊達拍著他的肩膀語氣和緩地說:“咋了,怕了?咱汽車兵的膽子是嚇大的!”
那晚,齊達在日記中向哥哥齊鵬傾訴,在生死一瞬間,他想起了在海島遇險的經(jīng)歷,那個時候的他也是被老班長扛下船的,“如果沒邁過那個坎兒,我的軍旅生涯可能就結(jié)束了。”
“敬畏這條天路,才能走好這條路。”第二天起程,陽光照進車窗,那是一個晴好的天氣。齊達告訴李陽:“汽車兵要苦練本領,積累經(jīng)驗提高技術,才能游刃有余地行走天路。險情來臨的瞬間,我們根本沒時間思考。每一次準確的判斷,靠的是無數(shù)次訓練積累。”
那天到達兵站,齊達帶著徒弟去了附近的山頂。望著遠處的雪線和山脈,齊達像當年哥哥叮囑自己時一樣,語重心長地說:“小伙子,如果有話就喊出來。”
“我很怕,我要好好練!”
“我當年也和你一樣怕,現(xiàn)在險情‘怕’我……”
“班長,我會記住每個點位、每種方法,我會和你一樣強大!”
當年的“徒弟”如今自己也帶“徒弟”了。齊達帶的許多年輕人,如今都養(yǎng)成了“傾訴”的習慣。把復雜的情緒宣泄給無人曠野。
今年齊達還是堅持寫日記。隨著年齡的增長,他變得越來越沉默。
每次任務途中在兵站歇腳,他喜歡一個人坐在長長的夕陽余暉里,或是在極大極亮的月亮下抽煙。“一根一根地抽完煙,心事都消化了,心結(jié)也解開了。”
如今每次出發(fā)前、抵達后,齊達會給妻子打一個電話。在每一次執(zhí)行任務的奔赴中,他知道妻子一直在等待著他的電話,牽掛著他的安危。每次想到這些,齊達就會覺得,那些任務中的緊張、焦慮、孤寂都已不再重要……
昔日的那些風中的“傾訴”,已經(jīng)變成一通通電話。但那些不能對妻子說出口的話,齊達還是選擇寫下來、收藏好。
25年邊疆時光,齊達所有感情充沛的語言都寫給了山河大地:“這次行動,營里把收容維修的任務交給了我,這是對我能力的肯定,也是莫大的信任,人常說當兵后悔幾年,不當兵后悔一輩子,我想,我這輩子不會后悔……”(鄧世寧 肖 瑛 胡勇華)

齊達撫摸駕駛室內(nèi)的全家福。

入伍初期的齊達。
(來源:解放軍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