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紅色火種永續(xù)傳承
——軍地推進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成果一覽
■解放軍報記者 潘 娣




浙江嘉興南湖,秀水泱泱,紅船依舊,游人如織;上海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內,《共產黨宣言》中文譯本等各類展品吸引參觀者駐足觀看;湖南省郴州市汝城縣“半條被子”故事發(fā)生地沙洲村,保存完好的木床無聲地訴說著當年的故事……一件件珍貴的革命文物跨越時空,見證著黨的百年歷程,凝聚著堅守初心、不斷奮斗的力量。
近日,習主席對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革命文物承載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記載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跡,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是弘揚革命傳統(tǒng)和革命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激發(fā)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
近年來,軍地各級充分認識革命文物工作在見證革命歷史、弘揚革命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結合新時代新要求,不斷加大革命文物工作力度,涌現(xiàn)出不少保護、管理、運用革命文物的好做法。
構建多維立體保護格局
多方合力摸清革命文物“家底”
北大紅樓、天安門、李大釗烈士陵園、雙清別墅……日前,北京市公布第一批革命文物目錄。據(jù)報道,該名錄由北京市文物局組織各區(qū)文物行政部門和國有文物收藏單位排查、核定,專家論證審核,征求黨史文獻、退役軍人事務等部門意見,并報請市委市政府批準后形成。
習主席對革命文物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強調,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弘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近年來,在軍地各級共同努力下,我國革命文物工作頂層設計不斷加強,基礎不斷夯實,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呈現(xiàn)良好發(fā)展態(tài)勢。
一條時間軸,記錄了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門重視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的足跡——
2017年1月,中辦、國辦出臺《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此后《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陸續(xù)出臺,進一步規(guī)范了新時代革命文物相關工作;2017年2月,《“十三五”時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實施方案》印發(fā),加大支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設施建設和紅色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力度;2019年,財政部、國家文物局修訂《國家文物保護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對革命老區(qū)和革命文物保護予以傾斜;2020年,中宣部、財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公布兩批37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qū)……
“以前,由于缺少整體規(guī)劃,革命文物保護的重心放在各級文保單位,造成散落的革命文物未能很好兼顧。”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廳革命文物處負責人表示,在軍地各級的統(tǒng)籌推進下,這一局面得以改變。
在贛南原中央蘇區(qū),曾因氣候潮濕、舊時建筑多為磚木或土木結構,一些革命遺址舊址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損毀,有的甚至面臨消失的危險。義務看護員劉承漢守護的“彈洞壁”就是其中之一。
了解情況后,瑞金中央革命紀念地紀念館安排專業(yè)人員,對以“彈洞壁”為代表的革命文物進行定期檢查和維護修繕,該市國防教育辦公室堅持軍地一體聯(lián)動,創(chuàng)新?lián)尵缺Wo方法,合力保護革命文物。
近年來,陜西、山西、福建、廣東、重慶等多地出臺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實施辦法;陜甘寧、川陜、鄂豫皖建立省際協(xié)作機制,整體謀劃、協(xié)同推進;國家文物局批準創(chuàng)建延安革命文物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qū),串點連線、連片保護、整體展示的革命文物工作新態(tài)勢正在形成。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國革命文物資源“家底”基本摸清。國家文物局近日公布,全國不可移動革命文物3.6萬多處,國有館藏可移動革命文物超過100萬件/套。20個省(區(qū)、市)相繼公布第一批革命文物名錄,革命文物史實研究和價值挖掘不斷深入,保護管理狀況顯著改善。“十三五”時期國家文物局共實施263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革命文物保護項目,2021年已批復近200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