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都有名字,他們的名字應(yīng)該被更多人銘記

鄭州聯(lián)勤保障中心某倉庫官兵為烈士掃墓。郭路華攝
“副連長,你安息吧……”在下士牛天龍的攙扶下,一位古稀老人緩緩將酒輕灑在墓碑前。
老人叫曹希德,今年70多歲,專程從湖南郴州趕來祭奠戰(zhàn)友。
翻開胸口的衣袋,曹希德掏出一張黑白照片,輕輕撫摸。照片上的士兵是個娃娃臉,甚至有些稚氣未脫。
“小伙子,你今年多大了?”曹希德問身旁的牛天龍。
“我今年20歲。”牛天龍回答。
沉默半晌,曹希德指著照片哽咽道:“這是我的副連長羅定安。是我把他背出洞庫的,他就犧牲在我的懷里。那年,他才24歲……”
1969年6月,副連長羅定安帶領(lǐng)連隊挖掘洞庫。一天,爆破班剛執(zhí)行完爆破任務(wù),灰塵還未消散,羅定安就帶領(lǐng)曹希德等幾名戰(zhàn)友一同進洞,查看作業(yè)面。
手電光照進洞庫,羅定安戴上安全帽,走在前面??熳叩绞┕嗝鏁r,洞頂上忽然掉下一塊石頭,砸在羅定安右額。他當時便倒在地上,血流不止。
見狀,身材瘦小的曹希德趕忙喊來戰(zhàn)友,把羅定安背到衛(wèi)生隊。躺在曹希德懷里的羅定安意識模糊,嘴里一直念叨著:“洞庫打穿了沒?”
“這是副連長留下的最后一句話。”講到這里,見證當時情景的老兵段壽妹老淚橫流。他回憶,為了搶救羅定安,部隊協(xié)調(diào)鐵道部,讓經(jīng)過這里的特快列車臨時停留一分鐘,送羅定安到西安治療。
火車??空九_,但羅定安因傷勢過重,沒有上車就永遠閉上了眼睛。
“副連長本來打算這個洞庫打穿后休假回家,和未婚妻辦婚事……”曹希德說,“他沒有留下后人,父母也不在了。我們幾個老兵就約定,每年都來祭奠他。”
山上有風吹過,仿佛哀樂低回。
20歲的牛天龍曾覺得,“犧牲”這個詞,離自己很遠??吹秸掌狭_定安那張朝氣蓬勃的臉,他又覺得,犧牲并非只是一個概念,而是與軍人的使命、自己的使命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
牛天龍想起第一次進洞庫的情景:“頭直發(fā)蒙,腿有點軟。”3年前,他第一次走進洞庫,看到滿眼全是危險品,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
搬運時,牛天龍不慎脫手,將一箱子摔在地上。
“退后!”班長張斌快速疏散官兵,讓他們向安全地域轉(zhuǎn)移,自己卻單獨留下來拆箱檢查。
排除險情后,張斌和牛天龍的額頭上都是汗水,一個是滿頭熱汗,一個是滿頭冷汗。
“當年開山鑿庫時,排除爆破后的松動石塊是最危險的工作,第一個沖進去的一定是黨員干部。如今,這個傳統(tǒng)你們延續(xù)下來了……”提及這件事,老兵曹希德頗為感慨。
一陣手機鈴聲打斷了曹希德的話。打開手機,一條信息跳到屏上:我們找到羅定安的親屬了!
發(fā)信人是倉庫政治工作處干事王一錦。原來,2021年3月23日,王一錦趕往郴州,為烈士“尋親”。那時,他沒想到,這條路竟然如此艱辛。
當年,由于部隊移防、編制調(diào)整等歷史原因,像羅定安一樣,一些烈士與親屬失去聯(lián)系。時間過去半個多世紀,如今要找尋烈士的親屬,猶如大海撈針。
“再難也要找!”倉庫抽調(diào)專人負責,還發(fā)動谷培生、曹希德等老兵,不厭其煩地打電話到相關(guān)軍分區(qū)、武裝部,尋求幫助。
得知部隊專程派人趕往湖南資興市尋找烈士親屬,老兵尹堂認第一時間趕來,與王一錦干事碰頭。兩人一同到當?shù)匚溲b部,搜尋關(guān)于羅定安的信息。
遺憾的是,在武裝部留存的檔案中,并沒有找到羅定安烈士的信息。臨別前,武裝部的同志說:“這些年,部隊很多人曾打聽過羅定安的信息,但一無所獲。”
在武裝部領(lǐng)導的幫助下,王一錦又來到資興市退役軍人事務(wù)局,查閱了近70年來所有羅姓烈士的檔案,包括湖南烈士名錄,依然沒有找到線索。
走出退役軍人事務(wù)局,王一錦有些泄氣。抱著最后一線希望,他尋訪了當時救治羅定安的軍醫(yī)羅明亮,希望找到關(guān)于烈士的蛛絲馬跡。
兩天后,王一錦從羅明亮愛人那里獲悉:羅定安有個侄子,叫羅州,在郴州市卷煙廠工作。
那天,王一錦激動得難以入眠。取得聯(lián)系后,他們得知,羅州還有個姐姐。老兵尹堂認馬上趕到羅州的姐姐家核實情況。
“這就是我的叔叔!”看過照片,羅州的姐姐一眼就認出了親人。一直以來,為叔叔羅定安掃墓是羅州全家人的心愿。
羅定安的墓碑前,老兵谷培生努力站直挺胸,身后是綿延的秦嶺山脈和密密麻麻的松柏。
點擊屏幕,谷老把照片發(fā)給王一錦,請他幫忙轉(zhuǎn)交給羅州一家。“他們的叔叔永遠留在了這里,但我要讓他們知道,他們的叔叔活在更多人的心里。”谷培生說,“來到倉庫,見到一茬茬官兵用青春守護著大山,保衛(wèi)著祖國,我們很欣慰。”
“我們一直沒有放棄為烈士尋找親屬。”倉庫政委王云龍介紹說,由于歷史原因,很多烈士的親屬找不到烈士安葬之處,烈士的名字也沒有在當?shù)卣块T登記。
為烈士正名、為英雄留影,把烈士的事跡向社會傳播,讓更多的人緬懷烈士、崇尚英雄,是當代軍人的責任和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