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軍某運輸搜救團官兵與當?shù)厝罕娒芮信浜涎b載種子(2020年6月7日攝)。新華社發(fā)(丁少軒 攝)
小時候讀到“風吹草低見牛羊”,寶紅就奇怪:“這草,咋能長這密這高哩?”
他的嘎查(蒙古語:村子)就在騰格里沙漠邊邊上,放眼全是白花花的沙石,走老遠能有一蓬蒿草,一會兒就被幾只瘦羊啃個精光。
一個夏日晌午,天邊傳來“嗡嗡”的聲音,一只綠色“大鷹”越飛越近、越飛越低,掠過他們的屋尖尖又飛遠了。

空軍某運輸搜救團一大隊飛播任務分隊轉(zhuǎn)場至西北大漠深處,執(zhí)行2020年度飛播造林任務(2020年6月2日攝)。新華社發(fā)(劉暢 攝)
“綠鷹”飛過的地方,沙石上留下一粒粒裹著紅色包衣的種子,一場雨過后,生出嫩苗苗,根系緊緊抓著沙土,然后一年年迎風生長。
今天,寶紅家4000畝播區(qū)草場里,花棒、沙拐棗長到一人多高,別說牛羊,駱駝進去都看不著。
靠著賣草籽、養(yǎng)駱駝、護草場,寶紅家年收入從幾千元增長到幾十萬元。他也早已知道,播撒種子的那些“綠鷹”,是且力根空(蒙古語:空軍)運輸機。

空軍某運輸搜救團一大隊官兵和地方林業(yè)人員在內(nèi)蒙古阿拉善左旗“1992年播區(qū)”察看植物生長情況(2020年6月8日攝)。新華社發(fā)(劉暢 攝)
空軍某運輸搜救團一大隊,在加緊戰(zhàn)備訓練的同時,堅持飛播為人民、矢志播綠助脫貧,連續(xù)39年擔負飛機播種造林和防風治沙任務,作業(yè)面積2600余萬畝,播撒草籽樹種萬余噸。一茬又一茬官兵以鐵翼為犁,在祖國大地上耕出一片片綠色的生態(tài)屏障,讓無數(shù)像寶紅一樣的沙區(qū)農(nóng)牧民過上了好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