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薇(中)帶領團隊奔赴武漢,在機場登機(1月26日攝)。 新華社發(fā)(熊壘 攝)
29載鍥而不舍:國家生物安全防護的鑄盾者
1991年,陳薇從清華大學畢業(yè),立志投身軍事醫(yī)學科研,專注于生物危害防控研究。
2003年,非典疫情暴發(fā)。陳薇憑借多年的科研積累敏銳預判:正在研究的ω干擾素對此次變種變異性強的SARS冠狀病毒有抑制作用。
她率領課題組冒著生命危險,進入生物安全負壓實驗室,每天一干就是八九個小時……最終,1.4萬名預防性使用“重組人干擾素ω”噴鼻劑的醫(yī)護人員,無一例感染。
汶川地震,擔任衛(wèi)生防疫組組長的她,一直奔波在余震不斷的災區(qū)一線,為確保大災之后無大疫艱苦“戰(zhàn)斗”。北京奧運,她參與奧運安保軍隊指揮小組,同時負責鳥巢等20多個奧運場館的現場生防安保任務,為“平安奧運”作出貢獻。
在一次次大戰(zhàn)、大考中,陳薇帶領團隊不僅拿出了領跑世界的“硬核”成果,更積累了核心關鍵能力。
她帶出了國家“生物危害防控”重點領域創(chuàng)新團隊,建立的關鍵設施和技術體系為應對今后可能出現的重大疫情奠定了基礎。
“要成為為人民負重前行的人,為人民守護歲月靜好的人。”這就是陳薇作為科學家的情懷。
無私赤誠的國際援助:向世界展示中國擔當
“在病毒面前生命平等,與病毒的戰(zhàn)爭不分國界。”陳薇團隊第一時間將研究成果向世界共享,為各國的疫苗研發(fā)助力。
這不是陳薇團隊第一次以科研援助世界。
2006年,在大多數人還不知“埃博拉”為何物時,陳薇就對這個烈性病原體展開了前瞻性研究。她堅信:“在生物危害防控的戰(zhàn)場上,必須始終做有準備的人。”
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肆虐。立足多年既有研究,陳薇團隊迅速攻關,不久就研制出重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
這不僅是對世界的支援,也展示了中國的國際擔當。
陳薇多次帶領團隊赴塞拉利昂開展臨床試驗,讓西非人民記住了中國的友誼和中國的科技力量。
2018年,埃博拉病毒在剛果(金)再次暴發(fā),陳薇團隊再次為當地群眾提供了來自中國的技術支持。
“為了世界人民的健康,我們愿意積極參與國際援助,共同抗疫。”如今,陳薇團隊研制的新冠疫苗Ⅲ期臨床試驗正在境外有效開展,進行更大規(guī)模的疫苗有效性和安全性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