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19年,第一次有當英雄的感覺”
一夜風雨,水滿洪湖。
清晨,細浪拍岸。湖水與岸堤相接處,草把子被沖得東倒西歪。它們見證了風浪的狂暴力量。
新舊更替,常在沉潛升降中發(fā)生。同樣,抗洪的經(jīng)歷,讓軍營“后浪”們悄然發(fā)生著變化。
扛著沙袋奔走在大堤上,高科覺得“好像有什么東西不一樣了”。
入伍前,這個男孩沉默寡言,但脾氣很莽,常頂撞父母,“過得有些頹廢”。
來抗洪后,太陽的暴曬、沙袋的磨礪、肌肉的酸疼,讓他前所未有地感到踏實和充盈。每次,他和戰(zhàn)友列隊走下大堤,看到老百姓豎起大拇指,一種神圣感涌上心頭。他說:“活了19年,第一次有當英雄的感覺!”
《驚濤駭浪》這部電影,他以前看過,也曾不止一次問自己,遇到洪水時,是否能夠像主人公一樣,不顧一切地跳進水里堵決口。
“抗洪對人的磨礪,以前根本無法體會和理解!”高科說。
崇高與平凡、現(xiàn)實與理想,在浪花的奔涌中混合一起。對于年輕官兵而言,成長也是如此。
來抗洪的前些天,“黃繼光英雄連”中士何智博光榮入黨。不過,他先后3次找黨支部書記匯報思想,道出內(nèi)心的焦慮:“和老黨員相比,自己的思想覺悟、能力素質(zhì)差距不小。”
每一朵細小的浪花,都朝著海的方向。抗洪任務中,何智博找到了努力方向。上大堤時,他主動扛起連隊的“戰(zhàn)旗”;中間休息,他拆開一包包補液鹽,放到水壺里搖勻,遞給戰(zhàn)友;早上5點,他來到炊事班幫著做豆?jié){。
“這些雖然是小事兒,但總得有人做。”何智博一笑,早忘了焦慮是什么。
大堤上,鋪展著一個個沙袋,像一朵朵潔白的浪花,又像一條通往未來的甬道。
踩在沙袋上,上等兵喻朝陽感覺很踏實;躺在床上,他反而感覺天旋地轉(zhuǎn)。從武漢長江大學畢業(yè)的他,自稱是“煎餅人”——上大學時,籃球、臺球、羽毛球啥都學了學,可每樣都半途而廢。
“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抗洪回來,喻朝陽把這句話當成了勵志格言。
陪著年輕官兵上路的,還有夢想。入伍前,上等兵趙亮星已經(jīng)考上了研究生。他計劃,退伍回去完成學業(yè),畢業(yè)后干一件自己真正喜歡的事。
還有一個月就要離開部隊了。這幾天,趙亮星總在想,如果沒來部隊,沒參加這次抗洪,自己的人生軌跡是什么樣?
他想過畢業(yè)后到食品廠當一名技術(shù)監(jiān)督員,也想過成為一名流水線上的工人,還想過考個公務員,過著朝九晚五的平靜生活。
可現(xiàn)在不同了,有個詞一直在趙亮星心中翻騰。
“當你體驗過‘魔鬼周’,體驗過在35攝氏度的大熱天扛沙袋,體驗過連續(xù)29小時筑堤壩,你就會知道,你有能力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他說,是時候把這個詞釋放出來了,那就是:夢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