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人生來為戰(zhàn)勝。走下狙擊位,我調整情緒。作為一名狙擊手,我必須“忘記”比賽,眼中只有標靶,從零開始一分一分追著打。
第二天,賽場下起大雨,一項項考驗接踵而至。
課目“一聲巨響”,要求在80米外對爆炸物引信進行射擊,擊中才能引爆。“嘟——”聽到裁判一聲口令,我率先擊發(fā),命中!
課目“紙盒射擊”根據彈著點高度評判得分高低。我根據天氣變化,迅速修正瞄準點,命中底角,拿下50分,名列百余名參賽選手的第5位。
課目“斷劍射擊”是對50米距離上的刀刃靶進行射擊。刀刃面向射手,刀背處放一張白紙,子彈命中刀刃并被刀刃劈開,再分別穿透白紙才得分。我第一次接觸這個課目,瞄準時我想起剃頭師傅斜用刮刀力度大的技巧,修正出一毫米的傾斜度。子彈擊發(fā)后,被劈成兩半的彈片在白紙上均衡地印出兩個蝴蝶翅膀形狀。那一刻,我看到裁判高舉雙手,豎起兩根大拇指。
冷靜沉穩(wěn)的發(fā)揮,讓我逆襲成功。那次比賽,我最終榮獲小組第一和個人第一兩枚金牌。我至今依然清楚地記得國歌奏響時的情景,也記得由巔峰跌落再爬起逆襲的那道“馬鞍線”。
狙擊手常新,“馬鞍線”亦常有。2018年,在“鋒刃-2018”國際狙擊手比武“挑戰(zhàn)狙擊”課目中,我再次體驗了一次從開賽時的良好發(fā)揮到成績的直線下墜,再到奮起直追的心路歷程。但與之前不同的是,我從參賽者變成帶隊者。
在遠距離狙擊課目中,由于參賽隊員侯旭波在上一個課目結束后,忘記調回瞄距旋鈕,導致子彈射出卻未擊中目標。
當晚,看到垂頭喪氣的侯旭波,我將他帶到訓練場,準備最后一個比武課目——“挑戰(zhàn)狙擊”。
“挑戰(zhàn)狙擊”就是俗稱的“盲狙”。狙擊槍瞄準鏡被遮蔽后,狙擊手再對80到150米外目標進行射擊。
“較量沒有結束,沒有時間為失敗感傷。”我拿過他手中的狙擊槍,熟練地臥倒、調整身體姿態(tài)、瞄準。
“眼前無鏡,心中有鏡。注意調整心態(tài)、尋找參照點、改變瞄準關系、構建新的三點一線……”我耐心地為侯旭波講解著無瞄具狙擊的技巧要領,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jié),不浪費一點賽前時間。
“找到感覺了!”良久,我看到侯旭波眼里又有了自信。
次日比武,高潮迭起,各國代表隊比分咬得很緊,隊員們都在“動腦筋”。侯旭波憑著那股微妙的“感覺”,連發(fā)命中,技驚四座,拿下了這個高難度課目的單項冠軍。
以參賽隊員和教練員身份8次走上國際賽場。狙擊瞄準鏡中,我的目標清晰如昨:“鍛最利的刃,帶最硬的兵,鋒刃出鞘,驚艷世界!這就是中國軍人應有的血性與擔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