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有片“扎根林”
■解放軍報記者 李建文 通訊員 蘇延強

一座離云很近的山上,樹木因喀斯特地貌很難自然生長;駐守山巔的雷達站營區(qū)外,一片小樹苗卻扎根成林。請看本報記者發(fā)自云南騰沖的雷達兵故事——
“1、2、3……30、31……”汽車沿著九曲回腸的山路向山頂爬升,數(shù)不清轉(zhuǎn)過多少道彎兒,記者一行攀上這座矗立在西南邊陲的山。
陽光洞穿霧氣,營門前的哨兵身姿挺拔,在這座云霧繚繞的山峰之巔,只有堅韌的植物和頑強的戰(zhàn)士能夠扎下根來。

大山的考驗
走進營區(qū),陽光耀眼,白云悠悠,忽而一聲驚雷響起,站長楊映滋立馬跑向指揮室,以“迅雷”之勢指揮官兵進行裝備防雷部署。
駐守西南邊陲的大山,雷達站官兵早已習(xí)慣這樣的生活。“雷電是我們這里的‘???rsquo;,晴天打雷在這里并不稀奇。”官兵們說,雷電總是猝然而來,走時還要給營區(qū)留下痕跡,“有時燒壞線路,有時損壞裝備,搞得營區(qū)一團糟。”
當(dāng)戰(zhàn)備變成生活常態(tài),官兵們更懂得了枕戈待旦這四個字的含義:“這里的天氣變化無常,讓我們很難預(yù)知戰(zhàn)斗警鈴何時響起。”在楊映滋看來,與“雷電”交朋友沒什么不好,反而錘煉了戰(zhàn)備意識。
建站至今幾十年間,守望云端的官兵想盡辦法,在營房上建起避雷塔、加裝避雷針,在營房周圍撒上工業(yè)用鹽增強避雷效果;為確保營區(qū)安全,上級將所有營具更換為木質(zhì)營具,高標(biāo)準(zhǔn)改造了房間的避雷設(shè)施。
“我們寧可自己吃苦,也不能讓雷達有絲毫損傷。”說起與自己朝夕相處的裝備,上士操縱員鐘寬的語氣中透著倔強,清澈的眼眸閃著光。這位老兵是雷達站的維修能手,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他日夜呵護著雷達裝備。
一次,天邊突然打閃,接著山巔氤氳起霧,云層越來越厚,這是雷暴來襲的前兆。值完班的鐘寬帶人沖上陣地,布置完防雷裝置,又逐一為裝備斷電。在鐘寬的“雷達兵字典”里,他們必須爭分奪秒,與“雷神”搶時間。
完成任務(wù)回到宿舍,一口氣還沒松下來,一道閃電“咔嚓”打下來——“轟”的一聲,營區(qū)電線被擊中,室內(nèi)燈泡碎得滿地。
這次雷暴天氣持續(xù)了整整半個小時,巨大雷聲仿佛在頭頂劈開一般,鐘寬和戰(zhàn)友望著山頂陣地,心里七上八下。直到雷暴過去,他們再上陣地檢查,確認(rèn)雷達無恙,大家這才松了一口氣。
“這山說高也不算太高,西南邊陲冷濕氣流對沖,極易在山巔形成氣旋。”鐘寬打趣說,風(fēng)、雨、雷、霧輪番上陣,這些都是大山的考驗。
每年冬季,山上刮起八九級大風(fēng),官兵上陣地值班都得“手挽手”走;“一年兩場雨,一次下半年”,山上雨季潮熱難耐、蛇蟲出沒,盡管配發(fā)了防潮玻璃、烘干機,防蟲藥也齊備,但讓大家最不適應(yīng)的,還是“能擰出水來”的衣物被褥。
大霧天,更是一年四季不會“缺席”。霧來了,個把月不見陽光。
那次,一位探親軍嫂上山,在家屬房住了半個月“愣是搞不清營區(qū)長啥樣”。又過了一周,軍嫂要下山了,太陽依然羞澀地不愿露臉,她和愛人依依惜別,兩人站在家屬房門口合影留念。
“人間仙境也勝寒,有愛陪伴格外暖。”微信朋友圈,這位軍嫂和她的愛人留下“歲月書簽”。就是在這樣的高山上,任憑風(fēng)雨雷電襲擾,愛與堅守總能經(jīng)受考驗。
一起向陽,一起扎根
營區(qū)外,一片扎根林長得倔強。
為了享受光合作用,小樹在山巔努力向上生長,一株株長成了頎長挺拔的模樣。它們倔強地向上,把枝條伸向離太陽更近的地方,把根系延伸向巖石縫隙的深處。
這天,上等兵付俊峰下了哨,來到一株小苗旁,小心翼翼地擦去樹葉上的灰塵??吹綐涿缬珠L高了些許,這個白凈秀氣的小伙子喜上眉梢。
去年,付俊峰和新戰(zhàn)友一起來到雷達站種下扎根樹。起初,10余株樹苗長勢都不錯,偏偏付俊峰的這株小樹長勢不佳,風(fēng)一吹嫩綠的葉子紛紛飄落……
“為啥我的小樹病懨懨的?”付俊峰一有時間就來看樹苗,又是培土又是拔草,為此常常悶悶不樂。
“山上土質(zhì)堿性大,種樹要得法啊。”在老兵幫助下,付俊峰將樹苗重新移栽。半年時間,付俊峰每天都來看小樹,和它說說話,悉心呵護它的成長。這小樹也仿佛聽懂了他的心聲,漸漸抽出嫩芽,小付這才卸掉心頭的包袱。
今年1月17日是付俊峰的生日,在連隊吃完生日蛋糕,他獨自一人悄悄來到扎根樹旁,將一塊寫著字的手帕系在樹枝上:“咱倆約好一起向陽、一起扎根、一起成長。”

付俊峰(前左)和他栽種的扎根樹。
午休時間,山林寂靜,制高點的雷達兀自旋轉(zhuǎn)。警報聲猛然拉響,陣地上,值班操縱員黃光晶第一時間鎖定目標(biāo),即刻編批上報。
陣地一角,一床被褥整齊擺放——原來,雷達站人少任務(wù)重,為了確保陣地時刻有人值守,官兵們干脆將床鋪搬到陣地,每周輪流24小時堅守方艙。
那天,走下陣地長長的石板路,記者與上士王帥一路同行。剛剛結(jié)束6個小時的戰(zhàn)備值班,這位“金牌操縱員”的臉上寫著倦意,但一聊起保障任務(wù),他的眼神忽然有了光亮。
那是一個午后,顯示屏上光點跳動,被王帥敏銳地捕捉到異常信息。“回波連續(xù),航向穩(wěn)定……”通過仔細比對數(shù)據(jù),王帥迅速做出空情判斷并上報。隨后,根據(jù)雷達站上報的情況,上級指揮所迅速組織戰(zhàn)機起飛查證,王帥的判斷得到了證實,確保了邊境空情安全的萬無一失。
從發(fā)現(xiàn)、追蹤,到做出判定耗時不足5分鐘!戰(zhàn)友都說,“王帥是藝高人膽大”。王帥卻說:“為了空防安全,一線操縱員不能放過任何蛛絲馬跡??焓且环N自信,準(zhǔn)是一種能力。”
電光火石間,準(zhǔn)確捕捉空情靠什么?靠的是操縱員千錘百煉的訓(xùn)練和積累。
嫂子做的“家鄉(xiāng)味”
初春,山巔雨夜,寒意逼人。
營區(qū)來隊家屬房,飄出幾縷炊煙,讓這冰冷的山巔有了溫馨的煙火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