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家國情懷,我腦海里首先浮現(xiàn)的是老屋廳堂里那面掛滿“光榮之家”牌匾的墻壁。歲月如歌,吟唱著我的家國與邊關:我的太爺爺18歲就上了朝鮮戰(zhàn)場,腹部中彈依然堅守陣地;爺爺軍校畢業(yè)后,志愿赴邊到賀蘭山腳下;父親在南海某島嶼服役,一扎就是30年。骨子里的家國情懷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綿延交織在我的血脈當中。在我當兵入伍前,我和父親徹夜長談,聊起他的戎馬生涯,父親的一句話讓我銘記在心:“穿上軍裝,國即為家。”請關注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的詳細報道——

穿上軍裝,國即為家
■張南翔
提起家國情懷,我腦海里首先浮現(xiàn)的是老屋廳堂里那面掛滿“光榮之家”牌匾的墻壁。歲月如歌,吟唱著我的家國與邊關:我的太爺爺18歲就上了朝鮮戰(zhàn)場,腹部中彈依然堅守陣地;爺爺軍校畢業(yè)后,志愿赴邊到賀蘭山腳下;父親在南海某島嶼服役,一扎就是30年。骨子里的家國情懷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綿延交織在我的血脈當中。在我當兵入伍前,我和父親徹夜長談,聊起他的戎馬生涯,父親的一句話讓我銘記在心:“穿上軍裝,國即為家。”
軍校畢業(yè)后來到塔克拉瑪干沙漠工作,我才漸漸理解了這句話背后的含義。我所在的部隊賡續(xù)著359旅的精神血脈,當年在王震的帶領下,359旅創(chuàng)造的南泥灣奇跡又一次在新疆上演。1954年10月,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正式成立,十余萬官兵集體就地轉(zhuǎn)業(yè)投入邊疆生產(chǎn)建設。沒有編制和軍餉,官兵們就住進地窩子,喝著澇壩水,自籌糧食吃。揮起手中的“坎土曼”,在勞動的歌聲中將荒漠戈壁變成塞上明珠。懷著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熱忱,湘江兩岸的八千湘女和來自全國各地的四萬名女兵,志愿踏上進疆的列車,投入大生產(chǎn)行列,與十余萬名轉(zhuǎn)業(yè)官兵一道,共同筑起新疆大地的豐碑,八千湘女上天山的故事至今仍被傳為美談。
“知責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責任者,大丈夫之終也”。責任和擔當,乃是家國情懷的精髓所在。從穿上軍裝的那一刻起,軍人個人的命運便與國家之榮辱休戚與共。軍人也是平凡人,只因為肩負著對國家和人民的擔當,才將對“小家”的牽掛置于對“大家”的守護之后。從秋瑾“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的壯志豪情,到雷鋒“我們是國家的主人,應該處處為國家著想”的擲地有聲,從李向群“怕苦不成人,怕累不是漢,怕死不當兵”的慷慨激昂,再到杜富國“你退后,讓我來”的斬釘截鐵……一代代革命軍人因國而忘家,因公而忘私,把個人價值融入對國家和人民的大愛與奮斗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