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戰(zhàn)友墓旁安家
守護遺骸掃墓50年
新中國成立后,熊明書復員轉(zhuǎn)業(yè),到老河口市商業(yè)局參加工作。此后七八年,每到清明節(jié)前夕,他都要以各種方式祭奠安葬在六里坪鎮(zhèn)的8位戰(zhàn)友。1961年,他更是將家遷至六里坪鎮(zhèn)財神廟村一組,在8位戰(zhàn)友的合葬墓前蓋起了房子。熊國均的童年便是在這里度過,他介紹說,正是為了守護墓地方便,父親才將家安在這里。
1966年,因當?shù)匦枰薰?,熊明書?位戰(zhàn)友的墓遷移到附近一個叫黃土堡的地方。1971年,又因“三線”建設需要,墓地需要再次遷移。由于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地方,熊明書就用8個裝手榴彈的箱子,一一裝好8位戰(zhàn)友的遺骸,搬進自家大院,再用席子和塑料布等遮住,以免刮風下雨被淋濕。此后8個箱子在熊明書家停留近8個月,直到當年10月,當?shù)亓沂考o念碑落成,8名戰(zhàn)友的遺骸才再次有了“新家”。
20年后,烈士墓地又被占用。熊明書和另一位老黨員向鎮(zhèn)政府反映要求遷墳。經(jīng)過不懈努力,2002年,六里坪鎮(zhèn)政府將8名烈士的墳墓遷移到二龍山革命烈士陵園,并修建了6.8米高的烈士紀念碑。熊明書與村民們還在烈士墓周圍栽種了一些松柏。
熊國均說,這些年來每次幫烈士遷墳都很不容易,總有各種各樣的困難。但父親從來都不曾放棄,為戰(zhàn)友找到一個安身之處,就是他的信念所在。
老人50多年親力親為
子女將接力守護烈士
熊國均告訴記者,50多年來,無論是清明節(jié)、除夕還是農(nóng)歷七月半的祭奠,父親都堅持親力親為。平時一有空,他就會騎著自行車前往離家7公里外的烈士陵園,步行幾百米的山路,到墓碑前走一走、看一看。每次除完草,父親就點起一支煙,坐在墓地邊,和戰(zhàn)友閑敘家常。每次下了大雨,熊明書都要第一時間趕到墓地前,看看墳墓有無受損垮塌。
如今,出生于1928年的熊明書已是91歲高齡,身體情況每況愈下,再想堅持掃墓常常就會力不從心。于是,守護戰(zhàn)友的任務就又交給了他的兒女。
熊國均說,自己小的時候,對父親的堅持并不十分理解,家里人也并非完全支持他總是為遷墳、祭奠勞心勞力。但對軍隊的向往卻還是早早在自己心里埋下了種子,因此年齡一到,他便主動報名參了軍。三年的軍隊生活,對自己的生活習慣改變頗大,也讓自己逐漸理解了父親的堅守。“我也有自己的戰(zhàn)友,這么多年了,我們戰(zhàn)友之間也堅持聯(lián)系,感情依然很深,所以也就理解了父親的堅持。”
再說起小時候?qū)Ω赣H的埋怨不解,熊國均笑了笑:“當時肯定對他的做法有些不理解,但我們家沒人管得了爸爸,尤其為戰(zhàn)友掃墓這事,更是必須得聽他的。這么多年過去了,為8位叔叔掃墓也成我們的習慣了,以后一定也會堅持下去。”
文/本報記者 孔令晗
統(tǒng)籌/池海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