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特別策劃·致青春
塔克拉瑪干沙漠,中國最大的沙漠,被稱為“死亡之海”。這里,是荒涼寂寞的代名詞。
在這片沙漠的邊緣,戍守著一群年輕的兵。他們平均年齡只有24歲,其中大學生士兵占一半以上。當激情飛揚的年華遇見浩瀚無垠的大漠,這群年輕的兵書寫著怎樣的青春軍旅?
或許,那是一抹閃耀使命、擔當、奉獻的明媚亮色;或許,那是一段激勵自我承載時代的責任和光榮、溫暖而無悔的記憶;又或許,那是一首將人生理想、個人奮斗融入強軍興軍時代發(fā)展浩蕩潮流的青春詩行。
“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心中有燦爛陽光,腳步會愈加鏗鏘有力;心中有堅定信念,再艱難的環(huán)境也能眺望希望與光明,在拼搏中一步步抵達夢想彼岸。
“五四”青年節(jié)快要到了,在這個致敬青春的日子里,讓我們走進一個堅守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連隊,聆聽他們的青春故事。
——編 者
春日邊陲月色寒,點點胭紅染瀚海。
“一棵紅柳樹擋不住風沙,一片紅柳根交織著深扎沙漠,就能形成一堵?lián)躏L墻。”在“五四”青年節(jié)前夕,結合青春夢想、軍人使命,西部戰(zhàn)區(qū)空軍某指揮所通信連連長張文俊,用紅柳做比喻:“軍人的青春夢想與使命緊緊相連。我們有線通信保障,僅靠一個人、一個班、一個專業(yè)無法順暢完成,必須各專業(yè)聯(lián)通、整個團隊聯(lián)手。”
戍守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這個“90后”官兵占主體的年輕連隊,像極了肩并肩抵御風沙、不懼艱苦的大漠紅柳。
以勇為翅
追夢航程無所懼
身材高挑,目光澄澈,語調(diào)堅定……初次見面,下士馮霞颯爽的氣息撲面而來。作為2014年大漠軍營迎來的第一批女兵,這名石油檢測專業(yè)的大學生士兵驕傲地自稱為“第一茬人”。
“10個姐妹一心想著早些擔負戰(zhàn)備值班,努力訓練,苦也快樂……”回想下連之初,馮霞眼中閃爍著快樂。
女兵們年齡不同、性格迥異,但對業(yè)務都較勁。她們每天清晨去兄弟單位跟班學習,背號碼、學制度,掌握功能鍵、勤務用語……早上上機臺操作,中午交流探討,晚上考試。
“咱第一批女兵,得有第一的樣子!”拼搏的日夜,大家相互鼓勵,互相幫助。大漠夜晚狂風怒號,女兵們的學習室透出的那束光,溫暖而執(zhí)著。
話務員首先要求普通話標準、吐字清晰、聲調(diào)柔和,出生于甘肅的馮霞語氣中帶著些許鄉(xiāng)音。她跟著錄音反復訓練,一個字一個字糾正發(fā)音。
一個多月后,10名女兵全部順利上崗。連隊正式接管總機業(yè)務,獨立擔負戰(zhàn)備值班那天,連通大漠軍營的電話線里第一次流動起悅耳的女聲……
那一天,大漠風沙倏然溫柔。
“擁有奮斗在邊關的青春, 也是一種幸福。”一名通信連老兵離隊時這樣感嘆。在這個年輕的邊陲連隊,男兵女兵分擔著不同的通信業(yè)務,像紅柳一樣頑強挺立在大漠邊關,共擔使命,共逐夢想。
2018年6月,三級軍士長常志文和下士王魯楠,奉命赴大漠腹地執(zhí)行重要演習保障任務。因任務需要,他們得鋪設約3公里長的光纜。沒有放纜器,只能人工鋪設,大漠沙石多、阻力大,光纜鋪得越長就越沉重,最后實在拉不動了,他們只得往復折返,拉一百米鋪一百米,一節(jié)一節(jié)向前延伸。為確保線路安全,還要邊鋪設邊鑿地溝、埋光纜,3公里光纜,兩人干了整整兩天。
熔接光纜是個“細致活”。大漠時常風沙四起,王魯楠便背對著風,解開大衣?lián)纹饋頁躏L,常志文干脆把光纜頭放到懷里飛快熔接。
烈日炎炎、干燥缺水,常志文感冒發(fā)燒、嘴唇干裂腫脹。但是,人少任務重,兩人一直咬牙堅持著……
一次,他們正在鑿地溝,突然大雨傾盆,衣服被淋得透濕。大雨導致山洪暴發(fā),鋪好的光纜有的被沖跑,有的被泥沙掩埋。他們只能把光纜從土里扯出來,重新鋪設……回到駐地,他們像從泥湯里滾出來一樣。
“銀線連接雄師百萬,電波飛翔大漠長空。”使命說起來富含詩意,年輕的通信兵們要用火熱青春來踐行。
傳輸交換排排長李南辛,去年從國防科技大學畢業(yè)。畢業(yè)時,他是學員隊綜合考核成績排名第一的優(yōu)等生。為了心中簡單而執(zhí)著的夢想,他毅然寫下“赴艱苦地區(qū)服役”的申請書。
沙塵暴最瘋狂的春天,李南辛隨通信保障小分隊長途奔襲執(zhí)行重要演訓保障任務。
每天,初升的朝陽還未驅(qū)散大漠戈壁的寒氣,他和戰(zhàn)友們便已進場調(diào)試通信設備。架天線、打地釘、試線路……沙礫下的凍土硬得像石頭,他們每推進一米都異常艱難。風沙四起的日子,他們常常“一口米飯、半口沙”……
有苦有樂,青春因此而明媚。熾烈的陽光灼傷他們青春的面龐,也雕刻出軍營男子漢堅毅的眼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