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高千尺不忘根
—走近“感動中國”的八旬老兵馬旭
■田志國 楊銀滿 中國國防報記者 喬振友
1月28日,黑龍江省“感動龍江”2018年度人物頒獎儀式在哈爾濱舉行,馬旭當選。同一天,她被哈爾濱市授予“冰城楷模”榮譽稱號。1月31日,馬旭當選“時代楷模——武漢精神踐行者”2018年度人物。
馬旭是誰?一切都要從去年9月份那個美麗的“誤會”說起。兩位老人來到武漢市一家銀行,準備向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木蘭縣一個賬戶轉賬300萬元。因為金額較大,銀行職員怕老人遭遇電信詐騙,偷偷報了警。警察來后大家了解了事情的原委,才發(fā)現(xiàn)背后有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85歲高齡的空軍離休干部馬旭和她的丈夫顏學庸的事跡至此廣為人知。
馬旭要把錢捐給自己的老家木蘭縣,她要捐獻的不只是300萬元,而是自己和老伴畢生一分一毫、省吃儉用攢下來的1000萬元,只因為“我在家就是個窮孩子,我希望這錢捐給家鄉(xiāng)的窮孩子們,希望他們得到良好的教育,有了知識就有了財富,有了財富更有知識,它是個良性循環(huán)。”
花季從軍
戎馬一生成果卓著
1933年3月,馬旭出生在黑龍江省木蘭縣。父親早年過世,母親拉扯她和弟弟艱難度日。隨著解放軍在東北戰(zhàn)場上節(jié)節(jié)勝利,許多年輕人積極應征入伍。當時的村長建議馬旭的母親送一個娃去當兵,“弟弟太小,媽就讓我去了。如果沒有參加解放軍,真不知道我以后會怎么樣。”
15歲的馬旭穿上軍裝,成了一名醫(yī)務兵,先后參加了遼沈戰(zhàn)役和抗美援朝戰(zhàn)爭。從朝鮮戰(zhàn)場回國后,她被保送到第一軍醫(yī)大學深造,畢業(yè)時以全優(yōu)成績被分配到原武漢軍區(qū)總醫(yī)院。
1961年,中央軍委決定組建空降兵部隊。作為軍醫(yī),28歲的馬旭負責跳傘訓練的衛(wèi)勤保障。她很快發(fā)現(xiàn)經常有空降兵因為落地不穩(wěn)而使腳踝和腰部受傷。
“保障空降兵,不會跳傘怎么行?”想找到避免空降兵著陸受傷方法的馬旭,萌生了學跳傘的想法。然而,馬旭身高只有1米53,體重剛剛70斤,遠不能達到訓練大綱的要求,加之沒有女空降兵的先例,部隊領導幾經考慮,婉拒了她的請求。
馬旭沒有放棄。她在宿舍旁挖了一個1米多深的大坑,填上沙子,用兩張桌子、兩把椅子拼搭起自制跳傘練習臺,一天跳幾十甚至上百次,渾身摔得青一塊紫一塊。
半年后,部隊要對空降兵進行考核。馬旭卻出現(xiàn)在考核場。“當時我的跳傘動作很規(guī)范,大家都給我鼓掌。主持傘訓的副師長當場就說:‘我批準你跳傘了!’”
從此,馬旭開始和男兵一起跳傘,成為新中國第一批女空降兵之一,一跳就是20多年,并全身心投入到科研中。1983年4月2日,《解放軍報》在頭版刊發(fā)消息,空降兵某師醫(yī)院副院長馬旭夫婦,翻閱大量外軍傘訓資料,并運用在大學里學到的解剖學、運動生理學等方面知識,結合自己的跳傘實踐,分析受傷原因,反復探索,成功研制出“充氣護踝”,裝備空降兵部隊。1995年7月,《解放軍報》再次刊發(fā)消息,離休老干部馬旭夫婦共同研制的傘兵單兵高原跳傘“供氧背心”,通過空降研究所技術鑒定,并獲國家專利,填補了空降兵高原跳傘供氧上的一項空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