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中央軍委日前印發(fā)《傳承紅色基因?qū)嵤┚V要》。《綱要》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明確了傳承紅色基因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著力重點和主要工作。
紅色基因是革命精神的傳承、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延續(xù),傳承紅色基因、鑄牢強軍之魂是當代軍人應(yīng)有的責任和擔當。
1
60多年前,在朝鮮半島的一個小山梁上,一場舉世聞名的戰(zhàn)役在這里打響。
上甘嶺,一塊僅3.7平方千米的狹小地域上,展開了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最為慘烈的戰(zhàn)斗:43天的浴血奮戰(zhàn),190多萬枚炮彈、3000架次飛機和170余輛坦克的狂轟濫炸……
猛烈的炮火把山頭削低了2米,隨手一抓,一半是彈片,一半是焦土。然而,當聯(lián)軍步兵一次次朝這個被洗平的山梁前進時,衣衫襤褸的中國軍人又一次次在炮火中把他們趕下去。

當聯(lián)軍不計代價拼盡全力占領(lǐng)表面陣地后,僅剩的中國士兵退守坑道,繼續(xù)戰(zhàn)斗。
我們很難想象那是什么樣的絕境。那時,指揮所甚至發(fā)出號召:送進坑道一簍蘋果者,計二等功一次。
然而一直等到戰(zhàn)斗結(jié)束,很多人的犧牲也沒能換來一簍蘋果沖過聯(lián)軍的封鎖線。最終,只有一名運輸員從犧牲的戰(zhàn)友身旁撿了一個蘋果帶進坑道。這就是我們在課本上看到的《一個蘋果》的故事。
14個晝夜的坑道堅守,面對6萬多敵人的圍攻和缺水缺糧的困境,先輩們用超乎生命極限的韌勁,最終將一面有381個彈孔的戰(zhàn)旗牢牢地插在了上甘嶺的主峰。
2
10年前,在四川大梁子山的山坡上,一場特殊的“戰(zhàn)斗”在這里打響。
大梁子山,海拔1620米,山的中上部有一個引水洞。5月17日下午,那場震動全國的大地震后第5天,一名滿身是傷的礦工從引水洞里摸索著逃出,向部隊報告,該鄉(xiāng)有近千名礦工被困在引水洞的那一頭。因山體坍塌形成堰塞湖,6名冒險出山的礦工已經(jīng)遇難,引水洞成為唯一的出路。

從當時的照片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出營救場景的險惡:整個山坡,就像一堆蓬松亂石,一觸即垮,踏上去就是死亡陷阱。洞口處于一面高達70米的水泥絕壁上,從山腳到引水洞的絕壁下,高度差約500米,坡度約65度,山路全被震塌。絕壁右側(cè)是陡峭的懸崖,怪石嶙峋,左側(cè)不遠處,滾石飛落,轟轟之聲不絕于耳。
沒有安全保障的高空作業(yè),靠的不止是力量和技巧,更需要膽識和勇氣。6名官兵被挑選出來組建了一支突擊隊,10米長的水泥墻,幾乎沒有附著物,僅靠突出的鋼筋頭攀爬,第一名戰(zhàn)士爬了近半個小時。隨后,在6人的通力合作下,一條利用電纜線和木棒制成的長達百米的“生命天梯”架設(shè)成功。
3天2夜的時間,不知疲倦地攀爬,被困群眾被戰(zhàn)士們通過軟梯一個個背下絕壁,最多的一個戰(zhàn)士背了200多人,官兵們手上全都打出了血泡。當?shù)?56名被困群眾身上的繩索解開后,一個還算強壯的戰(zhàn)士,累的撲通一下跪在地上,半天沒有起來。

我是在同一個部隊的軍史館里看到這面旗幟以及那個小木梯的,同樣還有掛滿一整間屋子的錦旗和寫不下的榮譽。
我常想,一定有一種力量賡續(xù)著,讓這群官兵前赴后繼地向前沖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