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戰(zhàn)爭之王》中軍火商有句臺詞廣為流傳:“全世界有五億五千萬支槍械,平均每12人就有1把。我們的問題是,怎樣把槍賣給另外11人。”
在美國校園槍擊案悲劇頻發(fā)的當下,這樣的臺詞顯得更加刺耳和難堪。然而,從誕生的那一刻起,武器就注定與人“相愛相殺”。除了能夠滿足人類追求“安全感”的本能欲望外,武器那精巧的機械、致命的性能,甚至悠久的歷史、衍生的文化等多種因素,都催生著人們心中一種特殊情感——“武器崇拜”。
“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從古至今,人們對武器便有特殊的執(zhí)著。從定制的刀槍劍戟,到專屬的座駕戰(zhàn)車,武器裝備作為力量的符號,更能體現(xiàn)出個性的追求。然而,在現(xiàn)代社會,武器裝備絕非像普通商品那樣想買就能買。普通人要想擁有一件武器平臺,除了一系列繁瑣的審批程序外,還要支付一大筆金錢。而到手后的裝備,也往往需要拆除火力系統(tǒng),成為“徒有其表”的空殼。即便如此,仍然攔不住那些對武器充滿好奇與渴望的“鐵桿粉絲”。
甲骨文公司的老板拉里·埃里森就是其中之一。他曾花了600萬美元買到一架東歐小國摩爾多瓦的退役米格-29噴氣式戰(zhàn)斗機。他親自駕駛這架戰(zhàn)機往返于家鄉(xiāng)和公司所在地之間。值得一提的是,米格-29戰(zhàn)斗機燒的是特種航空煤油,這也意味著,埃里森每飛行一次的油錢就可以買一輛寶馬轎車。
當然,如果說“開飛機上班的男人”是軍迷中的“另類”,那么下面這位開著軍艦去度假的阿聯(lián)酋男士則堪稱軍迷中的“奇葩”:前些年,他買下一艘荷蘭建造的“寇騰納爾”級護衛(wèi)艦。經(jīng)過一番改造之后,這艘180米長的護衛(wèi)艦搖身一變,成為具有四層甲板結構的超大豪華游艇。
相比前兩者的高調(diào),英國的一位父親就明顯“務實”多了:不管刮風下雨,他每天駕駛一輛重達17噸的坦克送兩個兒子按時上學。這位成功的商人有著近130輛可以合法上路的坦克,除了出演電影、參加展覽外,送孩子上學不過是這些坦克最日常的使用方式之一。
無論是開著戰(zhàn)機上班、坐著軍艦度假,還是駕駛坦克上學,這些令人瞠目結舌的舉動都已足夠拉風,真要刨根問底的話,估計只能歸結到擁有者對武器的“真愛”了。
人類的漫長歷史發(fā)展到今天,你會發(fā)現(xiàn),正是人們對高新武器裝備的不斷追求催生了諸如衛(wèi)星、計算機這類極大推動社會進步的高科技產(chǎn)品。
不過,武器終究是訴諸暴力與破壞的工具。如何讓武器洗去血腥,多一些“日用”,滿足人們對和平生活的期盼,仍是一道難解的人類社會發(fā)展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