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是一個民族的歷史天空中燦爛的星辰。尊重英雄,緬懷先烈,是一個國家銘記歷史、展望未來的重要途徑。這既是對英烈的告慰,也是對后輩的激勵。
坐落于北京北郊的中國航空博物館里,有一面空軍英烈墻。那上面有1776個鮮紅的名字,深深鐫刻在花崗巖墻體上。正如一位著名作家所說:“那一行行英雄的名字,標定了空軍精神的制高點,本身就是最好的壯烈文字。”在那里,英雄不再是一個抽象的符號,而是具體的有思想有情感的生命個體,這是人民空軍對歷史上每位流血犧牲英雄的尊重。
讓我們走近這面空軍英烈墻,聆聽英雄的故事、傳承英雄的精神。
請關注今日《中國國防報》的報道——

傳承紅色基因 擔當強軍重任
空軍英烈墻:每一個名字都不朽
——追思飛行英烈傳承紅色基因,向這些化做云朵融入藍天的英雄們致敬
■中國國防報記者 熊華明

每年清明節(jié)或空軍成立紀念日前后,從祖國四面八方聚集到空軍英雄紀念墻前的人特別多。90多歲高齡的戰(zhàn)斗英雄王天保在英烈墻前向戰(zhàn)友敬獻鮮花。
年輕的鷹,為了理想魂留長空
英烈墻上每一個名字背后都有一個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由于烈士眾多,請原諒本文無法一一講述他們的故事,只能先從那些具有歷史坐標性的英烈講起。
排在名單首位的烈士是劉云,他是我黨從事飛行事業(yè)的標志性人物,既是黨內犧牲的第一位飛行員,也是我黨培養(yǎng)的第一名飛行員,還是黨內最早駕機作戰(zhàn)的軍人。
1923年,劉云經周恩來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6月轉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習。畢業(yè)后出任孫中山大元帥府航空局軍事飛機學校教務主任兼黨代表,成為我國航空史上最早的共產黨員。在討伐陳炯明叛亂的戰(zhàn)斗中,劉云多次與德國飛行教官一道,駕機飛抵陳炯明盤踞的惠州,偵察敵情、散發(fā)傳單、投擲炸彈,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最早駕機作戰(zhàn)的軍人。1930年6月,他被任命為中共中央長江局軍委委員兼長江局紅軍總參謀長,同年9月2日,在武漢因叛徒出賣而不幸被捕。蔣介石聞訊后大喜,連夜從南京飛抵武漢勸降,遭到嚴詞拒絕,9月6日,劉云英勇就義。英烈墻上,像劉云一樣犧牲在人民空軍成立之前的烈士共有10名。
人民空軍成立后犧牲的首位飛行員是王玉珂。他1948年2月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3月7日從上海駕駛1架英制“蚊”式戰(zhàn)斗轟炸機飛抵石家莊,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1949年12月3日在上海試飛時犧牲。
英烈墻上還有一名外籍飛行人員,他是空6師18團空戰(zhàn)射擊主任李秉澤,朝鮮江原道人,1945年10月加入東北民主聯(lián)軍,1948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成立后,應朝鮮政府要求,大批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工作的朝鮮籍軍人回到朝鮮,但李秉澤堅決要求留下工作。1952年10月1日,李秉澤駕機參加沈陽慶祝國慶的空中閱兵,返航時不幸發(fā)生事故壯烈犧牲,年僅26歲。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犧牲的飛行人員中,年齡最小的是武賀金,轟炸航空兵某團領航員,1951年3月26日在飛行訓練中犧牲,年僅18歲。人民空軍初創(chuàng)時期,飛行人員的年齡大都在20歲左右,因此被稱為“年輕的鷹”。他們朝氣蓬勃,有的還沒有結婚甚至沒有談過戀愛,便化作了藍天中的一道彩虹。為了黨的革命事業(yè)和強國夢想,為了理想,他們勇敢面對困難挫折與生死考驗,前仆后繼地獻身祖國的飛行事業(y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