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指針走得飛快,轉(zhuǎn)眼間,剛從軍校畢業(yè)的新排長們已經(jīng)在軍營這片熾熱的沃土上度過了一個多月的時光。畢業(yè)季的迷茫與傷感變成了現(xiàn)實的機遇和挑戰(zhàn),而理想與現(xiàn)實交匯又碰撞出了怎樣的火花?
新的征程并非一帆風順,等待新排長們的既有大展拳腳的廣闊舞臺,也有荊棘叢生的崎嶇道路。此時的他們或被灼灼烈日褪去青澀,或告別過去的榮光重新開始,或磕磕絆絆仍不忘初心努力前行。挫折和困難讓他們開始明白人生的力量在于積淀,態(tài)度和情懷則決定著他們前行的步伐。
適應南沙,從學習傳統(tǒng)開始
■海軍南沙守備部隊排長 柯永忻
當我背著背囊、頂著大雨來到單位報到時,萬萬沒想到在崗哨桌旁就完成了全部報到流程,準備好的一番“慷慨陳詞”也落了空。
收拾完行囊,已經(jīng)到了吃飯時間。一旁的班長和我說:“打菜時不要打太多,每人一張紙巾……這是南沙的傳統(tǒng),因為我們是一個集體,要學會為他人著想。”沒想到,怎樣吃飯竟成為我任職后學到的第一課。
“我們是一支守衛(wèi)南沙的英雄部隊……”當我第一次聽到全體官兵吼出“南沙精神”和“守礁誓詞”時,頓感熱血澎湃。班長又說:“我們每天都要進行宣誓,這也是南沙的傳統(tǒng)。”我的心再次被震撼,“傳統(tǒng)”二字帶來的沖擊難以名狀。
為何南沙會有這么多傳統(tǒng),為啥每天都要進行宣誓?
來之前我從各種渠道聽說了這里的苦,但當烈日炎炎,身上的衣服每天干了濕、濕了又干了好幾次時;當10個人的宿舍僅有2臺小風扇,有時睡覺都會被熱醒時;當官兵有活一起干、有難一起扛時,我發(fā)現(xiàn)正是因為南沙的苦,才造就了官兵平等、風清氣正的大環(huán)境。
“搶險救災!應急分隊集合!”急促的哨聲劃破了短暫的安寧——這份特殊的“八一”禮物讓新干部集訓隊全體成員措手不及。
驕陽炙烤下,汗水順著臉頰流淌,背上的背囊仿佛加了鉛塊,墜得人直不起腰來。
“大家都很辛苦,但這絕不是形式主義。只有平時練到位,才能在祖國需要我們的時候,拿得出、過得硬!”中隊長告訴我們,過去的高腳屋連風扇都沒有,十幾個人要在高溫高濕高鹽的環(huán)境下堅持半年以上。現(xiàn)在,我們的條件好了,但南沙精神不能丟!這是前輩用鮮血和汗水換來的。
這一瞬間,我突然明白南沙的傳統(tǒng)是如何形成的了。其實,南沙的傳統(tǒng)還有很多,每一個傳統(tǒng)背后都有許多個動人的故事,也正是這些故事鑄就了一批批光榮的南沙衛(wèi)士。
周末發(fā)手機時,我給親友分享壯麗的海景、將宿舍調(diào)侃成“海景大通鋪”……不知不覺間,我們“新南沙人”也在逐漸適應南沙的老傳統(tǒ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