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酷的戰(zhàn)斗即將打響
如果像寫簡歷一樣列出入伍以來的重要經(jīng)歷,22歲的下士李會章會把參觀平型關大捷紀念館濃墨重彩地寫進去。在他看來,這和參加重大演習、獲得某項榮譽一樣重要,因為那是一次“對靈魂的洗禮”。
李會章是這支重型合成旅的一名普通班長,在歷史課本中、在連隊的政治教育課上,他曾經(jīng)多次學到過平型關大捷,但要說印象深刻,還得數(shù)旅里組織赴平型關大捷紀念館參觀的那一次。
參觀一開始,最先吸引他注意的是矗立在紀念館東側的紀念碑。“紀念碑碑基高1.15米,意喻參戰(zhàn)部隊為八路軍第115師,碑座、碑體高分別為1.937米和9.25米,表示平型關大捷發(fā)生的時間為1937年9月25日。”這幾個數(shù)字,李會昌記得分毫不差。
回到紀念碑標注的1937年,那是一個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年份。
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fā),日本帝國主義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7月29日至30日,北平、天津相繼淪陷,整個華北陷入全面危機。日軍華北方面軍和日本關東軍察哈爾兵團在華北的兵力驟增至37萬余人。為了確保對平津的占領,日軍很快就把重點進攻的矛頭指向了素有“華北屋脊”之稱的山西。
面對日軍的瘋狂進攻,國共兩黨再次攜手、共同抵御外敵,在陜北的中央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9月14日,115師師長林彪奉八路軍總部命令,率先頭部隊343旅進抵平型關以西的大營鎮(zhèn),他們要面對的是由渾源、靈丘方向直撲平型關的日軍板垣第五師團,一支號稱“鋼軍”的精銳部隊。
在中國軍隊制定的平型關地區(qū)作戰(zhàn)方案中,八路軍第115師擔任“敵后各地之攻擊”任務。經(jīng)過勘察,師長林彪和副師長聶榮臻決定在平型關東側的關溝至東河南村之間長約13公里的公路兩側設伏。
9月24日午夜,115師冒著傾盆大雨向設伏地域急行軍。李會章記得,紀念館講解員特意提到,當晚的暴雨引發(fā)山洪,八路軍官兵只得把槍和子彈掛在脖子上,手拉手從齊腰深的急流中趟過去。
“晉北的秋天已經(jīng)很冷了,他們又渾身濕透,想想都難受。”他帶著佩服的語氣說,“但是沒有人抱怨,也沒有人停下來。”
25日拂曉,115師按照預定時間趕到伏擊陣地,戰(zhàn)士們迅速構筑工事、實施偽裝。7時左右,日軍汽車的引擎聲由遠及近,傳到了看似空無一人的設伏地域。
聽到這里,李會章不禁屏住了呼吸。他知道,一場殘酷的戰(zhàn)斗即將打響。
“前輩能做到的,我們也能做到”
進入口袋陣的是日軍第五師團的一支輜重部隊。在這場精心策劃的伏擊戰(zhàn)中,負責迎頭截擊的是685團。埋伏在陣地上的官兵“遠遠地看到了第一輛汽車上的太陽旗,然后看到了坐在車上頭戴鋼盔、身穿黃呢大衣、把上了刺刀的步槍抱在胸前的日本兵”。
“這是八路軍官兵第一次見到日軍。”軍旅作家王樹增在《抗日戰(zhàn)爭》中寫道,他們對日軍的印象是“真有些不可一世的味道”。
團長楊得志適時下達了開火的命令,密集的子彈向溝內(nèi)的敵人射去,手榴彈從天而降,炸得日軍血肉橫飛,前面的幾臺車很快被炸毀起火,日軍狼狽地跳下車四處散開。“火焰在公路上沖天而起,日軍官兵的身上鮮血直流,到處都是驚叫聲”。
短暫的驚慌后,日軍官兵從汽車底下爬出來,開始形成戰(zhàn)斗小組,向公路邊的高地沖去。685團官兵則沖到公路邊,搶先一步?jīng)_上高地,將正在攀爬的日軍打了下去。此時,日軍的飛機來了,卻無法射擊和投彈,因為雙方官兵已經(jīng)完全混戰(zhàn)在了一起,山谷里進行的是一場慘烈的白刃戰(zhàn)。
在紀念館的半景畫館,22歲的年輕班長李會章聽到了一個“極為震撼”的故事。
二營五連連長曾賢生,外號叫“猛子”。戰(zhàn)斗打響前,他就鼓勵部隊說:“靠我們近戰(zhàn)夜戰(zhàn)的光榮傳統(tǒng),用手榴彈刺刀和鬼子干,讓他們死也不能死囫圇了。”
據(jù)《八路軍——回憶史料》記載,發(fā)起沖鋒后,曾賢生率先向敵人突擊,20分鐘內(nèi),全連用手榴彈炸毀了20多輛汽車。在白刃戰(zhàn)中,他一個人刺死了10多個日本兵,身上到處是傷是血,一群日軍在向他逼近,他拉響了僅剩的一顆手榴彈,與敵人同歸于盡。
“讀著這些文字,我腦子里就像過電影一樣,能想象到當時那種慘烈的戰(zhàn)斗場面。”李會章說,當時他緊緊地攥著拳頭,臉漲得通紅,“感覺血一直往上涌。”那幾天訓練時,他總覺得身上有使不完的勁兒。
激烈的戰(zhàn)斗從早上一直打到下午,前來增援的敵軍被阻擊在半路,主戰(zhàn)場的包圍圈越縮越小,直到“馬路上、山溝里,半山上所有望得見的地方,再沒有活著的敵人”。
平型關一役,八路軍殲敵1000余人,打破了日軍“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提高了中國共產(chǎn)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極大地振奮了人心。“平型關的意義正是一場最好的政治動員……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于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毛澤東如此評價。
在這場激戰(zhàn)中,八路軍繳獲日軍九二式步兵炮一門,炮彈2000余發(fā),機槍20余挺,擲彈筒20余個,這些裝備如今擺放在平型關大捷紀念館的展臺上供后人參觀,旁邊的展臺上則是八路軍在戰(zhàn)斗中使用過的簡陋的步槍、大刀等武器。
裝備上的差距常常令參觀者感慨不已。“參觀回來后的一次班務會,我曾經(jīng)問大家,如果換成你們,你們敢不敢拿著大刀跟裝備機槍和重炮的敵人去拼?”第81集團軍某旅合成一營坦克二連班長錢博文問道。
“敢!”戰(zhàn)士們聽得熱血沸騰,用力地點頭。“前輩能做到的,我們也能做到!”錢博文攥著拳頭回應大家的目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