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社政治投機者拖累中國形象
雪珥
28日,澳大利亞《每日電訊報》在頭版用半版篇幅,以悉尼歌劇院大幅照片為背景,配以中英文大字標題《歡迎來到華人城》,異常扎眼。其副標題是:“隨著華裔人口增長500%,悉尼如何從‘歐洲’變?yōu)?lsquo;亞洲’?”
盡管統(tǒng)計顯示華人在澳總?cè)丝谡急壬形闯^5%,卻絲毫不妨礙媒體使用如此帶有濃烈種族主義暗示的標題,這在標榜多元文化、種族平等的澳大利亞非常罕見。比如,澳大利亞政壇猶太裔政客相當活躍,某些城區(qū)穆斯林居多,澳媒絕不敢用“猶太人議會”或“穆斯林城”作為標題嘩眾取寵。
盡管民調(diào)顯示對華友好在澳民意中居主導地位,但背離民意、選擇華人為攻擊對象仍成為近期澳部分主流媒體的秀場。在《每日電訊報》的惡俗標題之前,私營的《悉尼晨鋒報》與國營的ABC電視臺合作,推出系列聯(lián)合報道,羅織勾連,將當?shù)厝A人正當?shù)恼螀⑴c“抹紅”為中國及中共的軟實力滲透,集中展示反共的麥卡錫主義、反華的中國威脅論與當?shù)嘏湃A的種族主義的奇怪組合,引發(fā)全球關(guān)注。
尷尬的高調(diào)參政者
澳媒的情況雖顯極端,但并非孤立。伴隨著中國和平發(fā)展及中華民族影響力持續(xù)回升,“中國威脅論”不時在一些國家沉渣泛起,當?shù)厝A人則往往成為被攻擊的首要對象。這背后原因很多,但有一個原因不容回避,也不容忽視:當?shù)厝A社存在著一定的政治投機風氣,“唐人街形式主義”自我種禍。
近年來,澳洲亞裔不甘做“啞裔”,在政治參與方面比以往更為積極主動。在本輪澳媒的反華浪潮中,原被當作主要攻擊目標的,是在澳洲主流社會有著相當影響力、積極推動亞裔參政的華裔僑領(lǐng)黃向墨、周澤榮。盡管相關(guān)澳媒精心策劃近半年,卻始終沒有挖到此二人有任何違法違規(guī)的行為或不檢之處。
澳媒隨后轉(zhuǎn)而針對一些并不知名、在政治參與中比較活躍的華人,卻挖出頗令華社尷尬的故事:一些如今高調(diào)“愛黨愛國”、在各種“示威”場合相當活躍的人士,當年居然是靠公開宣揚反共、反華的決絕政治表態(tài)而獲取澳“綠卡”;這些人士平日高調(diào)渲染與澳洲政客有親密關(guān)系,亦被相關(guān)政客公開否定。
類似的尷尬,出現(xiàn)在熱心參政的華社中等層次人士中,并不罕見。政治變軌角度如此之大,的確令普通澳洲人難以理解,遑論本就戴著有色眼鏡的部分媒體從業(yè)者。對于澳媒來說,一個呼之欲出的合理推測似乎是:中國或中共深謀遠慮,在當年那樣的大風波中還埋伏下大量的“深海同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