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午后烈日當空,一輛外形奇特的軍綠色叉車,馳騁在粵北一條顛簸的盤山公路上。一位老人在悶熱的車廂里專注地盯著儀表盤,顧不上擦額頭滑落的汗珠,手中的筆在不停記錄。“快點、再快點!野戰(zhàn)叉車時速達到××公里以上,才能伴隨部隊行軍保障!”他焦急地指揮著駕駛員。
這位帶隊測試野戰(zhàn)叉車機動行駛性能的老人,是桂林聯(lián)勤保障中心某倉庫退休返聘高級工程師顧永順,今年78歲。
在基層單位,很少看到顧永順這樣的簡歷:專業(yè)技術二級、文職一級,首批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曾獲“全國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全軍后勤科技先進個人”,22項科研成果獲軍隊科技進步獎……
是什么原因,讓這樣一位令人刮目的高級工程師扎根山溝61年,離不開也放不下?筆者試圖在采訪中尋找答案。
3次延遲退休只為——
一件事
1939年出生于湖北恩施的顧永順,曾在防空洞里躲避過日本人的轟炸,從小就在心里種下參軍報國的種子。
1954年,15歲的他參軍入伍,17歲從第一炮兵技術學校畢業(yè)后,分配到地處粵北山區(qū)的軍械倉庫當技術員。當時正趕上部隊換裝,倉庫接收大量新裝備,移動一門火炮,要20多名戰(zhàn)士喊著號子肩扛手抬,不僅搬運效率不高,而且極易出現(xiàn)工傷事故。
顧永順很想改變這種狀況。他白天干活,晚上琢磨,很快就“搗鼓”出第一件小發(fā)明——扣手鉤,很受官兵歡迎。
扣手鉤燃起了顧永順發(fā)明的熱情,他一有空就研究琢磨,又研制出不少實用的小機械。倉庫領導注意到這個喜歡發(fā)明的技術員,決定抽調幾名官兵成立技術革新小組,由他擔任組長,倉庫需要什么,他們就研制什么。
技術革新小組雖然沒有編制,顧永順卻滿腔熱情地干了幾十年。
起步階段,沒有基礎就打牢基礎,沒有條件就創(chuàng)造條件——
對中專文化的顧永順而言,技術革新的難度可想而知。他四處搜集學習資料,不斷寫信求助,先后自學了高等數(shù)學、電工學、流體力學、材料力學、機械制圖等課程和車、鉗、刨、焊等技術。
沒有材料,他把倉庫廢舊槍炮的零件收集起來重復利用,再四處托人批一些鋼材;沒有設備,他借用檢修所的車床,或者想各種辦法找地方加工;沒有經費,他從生活費里省,那些年前前后后用于購買器材配件的票據(jù)加起來有1萬多元,相當于他當時七八年的工資總和。
在別人看來,顧永順是“沒事找事干,自己折騰自己”,但他說:“如果什么都等條件成熟了再干,什么都干不成。”
就這樣,他主動“找米下鍋”,從官兵的工作需要中選定課題,研制出一大批實用的機械搬運裝備,在全軍許多單位列裝使用。
1999年,60歲的顧永順面臨退休。就在這年,原總部領導希望他牽頭盡快設計出一套野戰(zhàn)快速保障裝備。有人勸他:“都快退休了,科研單位都沒研究出來的事,你沒必要去逞這個能。萬一不成,豈不是毀了自己的名聲?”
顧永順沒想那么多。他受領了這個任務,每天十幾個小時鉚在技術室。經過一年多攻關,新裝備研制成功并列裝部隊,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
隨著信息化戰(zhàn)爭的腳步臨近,顧永順意識到裝備保障應圍著戰(zhàn)場轉,搬運機械需要從庫房搬運拓展到野戰(zhàn)保障。于是,他又先后研制出野外汽車動力快速發(fā)電裝置、沙灘鋪路車、管線布收車等多項野戰(zhàn)保障裝備。
任務一項接著一項,工作離不開他,他也離不開工作。經上級批準,他兩次延長服役年齡。
2014年,顧永順75歲了。許多人都以為已達最高服役年齡的他終于可以正式退休,頤養(yǎng)天年了。誰知,他還是放不下那份責任。
“現(xiàn)在我只擔心時間太緊、精力不夠,技術室還有3個剛立項的項目,我是第一負責人,有責任把這些項目全部完成。”那年他主動找到倉庫黨委,表示要繼續(xù)干下去。
“哪一天我退休了,只要組織需要,每月只要一塊錢,證明在為黨工作,我就一輩子在倉庫干下去。”十幾年前說過的那句話,顧永順一直沒忘。
安貧樂道甘愿鉚在——
山溝里
今年2月,顧永順的公寓房終于被翻新了一遍。說是翻新,只是把墻面刷白,門窗修好,換了個新沙發(fā),添了倆新柜子。即便這樣,還是倉庫領導幾次上門勸說的結果。之前他總說:“房子沒破沒爛沒漏水,我住著也挺習慣,不用了。”
“簡單就好”——對工作高標準的顧永順,對生活的要求卻一直很低。
許多人聽說過顧永順的一件趣事。
因經常需要購買材料,顧永順外出最常用的是農用車,先后跑報廢了3輛,現(xiàn)在用的是第4輛。1993年的一天,時任廣東省政協(xié)委員的他,前往廣州參加政協(xié)會議。因為順路買了些材料,他便搭乘農用車趕到會議駐地。不料,他連人帶車被門口的保安攔下,一番交涉無果,只得出示自己的委員證。等進了停車場,他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車顯得多么“格格不入”。自那以后,為了避免麻煩,他每次開會都坐公交車去。
正是這種“簡單”的生活態(tài)度,讓他愿意鉚在平淡而艱苦的基層,不但不以為苦,而且舍不得離開。他總說,基層是事業(yè)的沃土,是倉庫給了他科研創(chuàng)新的源頭活水。他4次主動放棄調往廣州工作的機會,婚后與妻子兩地分居28年,直到1997年妻子退休后才團聚。
也正是這種“簡單”的價值觀,讓他在名利面前始終保持平常心。他曾在營職崗位干了16年,行政職務最高只是倉庫副主任。大家都熟知他的那句話:“當官少我一個不算少,搞革新多我一個就能多出一分力。”
他的一些科研成果,如果用于開發(fā)民用產品,有不少賺錢的機會,他卻沒拿它們換過一分錢。多年來,技術革新小組在地方企業(yè)加工產品的產值達上千萬,他卻沒吃過企業(yè)一頓飯。有個企業(yè)老板很想留住加工業(yè)務,提出給他回扣,他當場回絕:“這是軍工產品,要用到戰(zhàn)場上,我不要一分錢的回扣,只要百分之百的質量!”
“拼命三郎”轉眼就拼了——
一輩子
一位78歲的老人,思維再敏銳,身體也有些力不從心。
“顧老以前經常到山上的庫房里轉轉,300多級樓梯一天爬三四個來回。后來因為太勞累落下病根,走路再不像從前那樣健步如飛。”在技術室工作了15個年頭的三級軍士長陳華說。
“沒有‘拼命三郎’的勁兒,就不可能干成事。”顧永順經常對身邊的年輕同志念叨這句話。
車間里高噪音、高強光的環(huán)境,高強度、高頻率的試驗,加上不規(guī)律的飲食起居,對顧永順的身體都有影響。如今,他的心臟搭了兩個支架,高血壓、糖尿病等老年病接踵而至。
“雖然病痛纏身,但只要身體允許,顧老不是在車間,就是在去車間的路上。”技術室的官兵套用一句流行語形容顧永順。他們說,他現(xiàn)在仍堅持每天工作6小時以上,20多年來每周六固定加班。
因常年吃藥,顧永順家里的茶幾、桌子上放滿大大小小的藥盒。身邊技術人員告訴筆者,顧永順在讀報、看電視時有了感悟,會隨手拆開藥盒拿筆記下來;對科研項目有了靈感,也會隨時在藥盒上寫寫畫畫,計算推導。這種寫滿心得體會、計算公式,畫滿機械圖案的藥盒片,積攢了幾百張。
雖然身體狀況大不如前,工作中的顧永順依然精神矍鑠、思維敏捷。在往返車間的路上,時常能見到他戴著草帽的身影;在車間里,也不時會傳來他蓋過機器轟鳴的洪亮嗓音……
(攝影:黃僑蔚)
來源:http://www.chinanews.com/mil/2017/06-17/8253331.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