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747、777、787,空客A330、A350、A380,這些巨型寬體客機能輕松飛越大洋,是比中國研發(fā)中的C919更高大上的存在。
中國何時能有自己的寬體客機?許多人期待C929,但那又將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而現在,出現了一個更快捷的選項。
據東方網報道,俄羅斯生活新聞網援引俄內閣消息稱,俄羅斯與中國將于6月底簽署共同研制寬體客機的協(xié)議,這是2014年普京訪華時簽署的合作項目的一部分。據俄貿易工業(yè)部消息,該項目將由俄聯(lián)合飛機公司與中國商飛組成合資公司承擔,將以俄伊爾-96為藍本,預計于2025年交付運營。
對于該寬體客機在民航市場的前景,軍事科普作家張明并不看好。但是如果優(yōu)先軍用的話,這款大飛機或許能打出一片天空,甚至能促進其打入民航市場,而成功關鍵在于一個“快”字。
國際民航市場競爭太慘烈 直接挑戰(zhàn)波音空客為時尚早
從2014年普京訪華傳出中俄要合作研發(fā)寬體客機后,俄羅斯方面一直非常熱心地炒作這方面消息,中方則非常低調,官方尚未對此確認或表態(tài)。
最近俄媒的說法讓中國網友有些不爽:俄羅斯將建一個工程中心,進行技術研發(fā)及電子系統(tǒng)生產,飛機發(fā)動機將由英國羅·羅或美國通用電氣提供,機身生產及飛機總裝將在中國進行。看上去,中國就像是做沒啥技術含量的“代工”。
張明非常坦率地表示,以中俄兩國目前的技術實力,很難研制出與波音787和A350相抗衡的客機。
“前蘇聯(lián)客機受到技術實力與工業(yè)基礎限制,在主要性能上與西方客機相比存在較大差距,主要缺點就是可靠性低、舒適性、經濟性較差。”張明透露,改革開放后,我國民航大量引進西方客機,到21世紀前蘇聯(lián)客機全部退出我國航線。
據張明介紹,伊爾-96是蘇聯(lián)在1988年首飛的四發(fā)寬體客機,最大起飛重量250噸,載客262人時航程11500公里,其貨機型號在載貨70噸時可飛行9000公里。“與伊爾-96最接近的西方客機是A340,同為四發(fā)寬體客機,尺寸、重量很接近,A340載客261人時航程達13000公里,優(yōu)于伊爾-96。”
伊爾-96才賣出可憐的30架,唯有“普京的總統(tǒng)專機”能夠刷一下存在感。
張明分析認為,我國具有研制遠程寬體客機的市場、經濟實力,但技術實力尚欠缺,俄羅斯有一定的技術實力,但市場規(guī)模和財力不足。兩國聯(lián)手做到優(yōu)勢互補,成功的概率能大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