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說明:印度防長西塔拉曼出席拉達克一座戰(zhàn)略橋梁落成典禮。
【環(huán)球時報綜合報道】在本月初印度公布的新財年預算中,“阿魯納恰爾邦”(即中國藏南)西山口的隧道工程成為印媒熱議的話題之一。它被認為是“印度抗衡中國之舉”,因為該隧道直通有“中國藏南門戶”之稱的達旺地區(qū)。自去年中印發(fā)生洞朗對峙事件以來,類似“印度加強印中邊境基建”的消息已成為印度輿論界一大熱點,此前多年未解的“邊境基建慢”問題正受到印度各界重視。過去,由于擔心中國軍隊在戰(zhàn)時利用印度修建的道路向腹地快速推進,印度軍方一度反對大搞邊境工程。有觀察家稱,近期這些動作代表印度決策層及軍方思維方式徹底轉變。印度在進行哪些邊境大工程?其基建能力很強嗎?
隧道,公路,戰(zhàn)略橋梁,“模范村”……
印度正快速推進這些邊境大工程
在靠近中國藏南達旺地區(qū)的西山口修隧道,只是印度規(guī)劃的龐大隧道工程之一。據(jù)印度《經(jīng)濟時報》報道,印度正考慮在邊境地區(qū)開挖至少17條隧道,總長度將近100公里。
過去幾個月,印度方面披露了一系列邊境基建規(guī)劃。今年元旦,印度內(nèi)政部長在慰問當?shù)夭筷爼r說,印度正在實施一項特殊工程,旨在讓邊界實控線印度一側的所有哨所都通上公路。據(jù)印度《德干先驅報》2月3日報道,印度財政部最新的預算將劃撥21.832億盧比(約合2.15億元人民幣)在喜馬拉雅地區(qū)修建近200公里的公路。印度還將在古吉拉特邦和旁遮普邦修建“高科技偵察裝置”,并視具體效果再擴展到其他地區(qū)。
去年底,印度在中國藏南地區(qū)接連架起兩座戰(zhàn)略橋梁后,印媒稱,它們只是印度邊境道路建設局(BRO) 著手修建的410座中的一小部分。這410座橋梁中,有144座打算建在“阿魯納恰爾邦”(中國藏南)。此外,印度從2002年起便開始的73條“印中邊境戰(zhàn)略公路計劃”也被要求提速。73條公路中,印度軍方負責46條,內(nèi)政部承擔27條。
除了修路架橋,印度政府還表示要在邊境駐守條件上有所動作。有報道稱,一個試驗性哨所樣本正在拉達克地區(qū)興建,該哨所將利用太陽能儲電方式保證夜間室內(nèi)溫度達到15攝氏度,同時能夠洗熱水澡。這種被命名為“恒溫哨所”的新型駐守單元若試驗成功,將向邊境多個駐地推廣。
作為“改善”“阿魯納恰爾邦”(中國藏南)印中邊界安全形勢努力的一部分,印度中央政府還計劃在當?shù)卮蛟旒s50個“模范村”,為當?shù)厝伺渲冕t(yī)療和學校等現(xiàn)代設施。這項“邊境區(qū)域發(fā)展計劃”意在人煙稀少的爭議邊境地區(qū)發(fā)展村莊和居民點。“這些村莊將有助于我們建造安全基礎設施……它們能夠成為印度主權的象征”,《今日印度》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
過去幾年,印度在邊境進行工程建設的速度明顯加快?!队《葧r報》稱,2014到2015年,印度在實控線印度一側的道路開鑿工作只完成107公里,2016到2017年則完成147公里,同期道路表面的鋪設工作從174公里增加到233公里。而最近印度方面加快動作則跟其受到洞朗對峙事件刺激有一定關系。
去年11月底,印媒披露稱,印軍工兵部隊大規(guī)模采購工程設備,包括100多臺最新式挖掘機,以及山體切割裝備等。不久,印度在位于印中邊境的北阿坎德邦展開修路行動。該公路完工日期從2008年一直后延,洞朗事件后,印度決定在2017年遷走邊民,2019年完成建設。
印度在邊境地區(qū)的基建,主要目的是滿足印軍在印中邊界實控線沿線的作戰(zhàn)需求。為此,印度陸軍已調(diào)整未來五年戰(zhàn)略計劃,重點加強基建包括道路、后勤改善以及增強戰(zhàn)力等。印度國防部長西塔拉曼曾表示,其任內(nèi)主要任務是加速印度軍事現(xiàn)代化,而加強基建是軍事現(xiàn)代化的一個優(yōu)先選項。
一位曾走訪中印邊界中方一側的軍事專家告訴《環(huán)球時報》記者,在他看來,在邊境地區(qū),印方基礎設施更好,兵力部署也比中方多。近年來,印度在邊境,主要是藏南投入大量資金建設直升機起降場地和公路,尤其是公路建設越來越完善,對印軍加快機動能力和對藏南地區(qū)的管控起到很大作用。這也讓印軍對邊境地區(qū)事件的反應快過中方,后勤保障能力得到加強。
“印度對邊境地區(qū)基礎設施的投入在增加,完成度也不斷上升”,該軍事專家表示,但印方在建設中暴露出兩個問題:一是“雷聲大雨點小”,政府和軍方所承諾的投入不到位,“言行不符”;二是道路質(zhì)量一般,比人們認為的要差。
原文標題:中印邊境瘋狂基建 印度雄心與實力是否匹配?
原文鏈接:http://mil.huanqiu.com/world/2018-02/11604805.html


 
          








